[发明专利]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85111.1 | 申请日: | 2019-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0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 发明(设计)人: | 宋敬滨;陈新;蔡梦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戴风友 |
| 地址: | 21316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座 底壳 电池结构 顶盖 散热孔 外壁 新能源汽车 封装壳 垫圈 电池使用寿命 横向排列方式 隔板 减震 新能源技术 一体式结构 锂离子电池 安全系数 垫圈安装 散热功能 隔震垫 接线盒 接线柱 连接片 螺栓穿 三角状 量产 组装 电池 改进 | ||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所述的电池结构包括底壳、固定座、垫圈、散热孔、隔震垫、下封装壳、锂离子电池、连接片、隔板、上封装壳、顶盖、接线盒和接线柱;所述底壳两侧的外壁上分别呈横向排列方式各设置有三处三角状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安装在底壳两侧的外壁上,所述垫圈安装在固定座底部的端面上,且垫圈与固定座通过螺栓穿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散热孔分别位于底壳与顶盖两端的外壁上,且散热孔分别与底壳及顶盖为一体式结构。本发明通过对上述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电池减震及散热功能,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及提高安全系数,以及组装快捷,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合量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其中利用新能源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以有效避免燃油汽车因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从而新能源电动汽车颇受人们所喜爱,而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依靠其安装的电池模组,因此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电池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目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结构在设计上还略显不足,缺少缓冲减震功能,极易导致内部电池因长时间震动使连接处松动,产生电打火问题,造成安全隐患,并且散热效果不明显,影响内部电池使用寿命,同时在组装结构上设计过于复杂,导致组装较为繁琐,并且加工工艺复杂,造成批量生产时的成本过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结构在设计上还略显不足,缺少缓冲减震功能,极易导致内部电池因长时间震动使连接处松动,产生电打火问题,造成安全隐患,并且散热效果不明显,影响内部电池使用寿命,同时在组装结构上设计过于复杂,导致组装较为繁琐,并且加工工艺复杂,造成批量生产时的成本过高等问题和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包括:底壳、固定座、垫圈、散热孔、隔震垫、下封装壳、锂离子电池、连接片、隔板、上封装壳、顶盖、接线盒和接线柱;
所述底壳为内部设置有矩形内腔的长方形状,且底壳两侧的外壁上分别呈横向排列方式各设置有三处三角状的固定座。
所述固定座安装在底壳两侧的外壁上,所述垫圈安装在固定座底部的端面上,且垫圈与固定座通过螺栓穿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散热孔分别位于底壳与顶盖两端的外壁上,且散热孔分别与底壳及顶盖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下封装壳为内部设有矩形内腔的长方形状,下封装壳固定在底壳的内部,且下封装壳与底壳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下封装壳与底壳之间设有隔震垫,六个隔震垫呈矩形排列方式固定在底壳的内部,且隔震垫与底壳通过螺栓穿接方式相连接;下封装壳的内部呈横向排列方式固定有八块锂离子电池;八块锂离子电池之间均安装有PE材料制成的矩形状隔板。
所述连接片安装在锂离子电池顶端的两侧,且连接片与锂离子电池通过螺母拧接方式相连接;
所述上封装壳固定在下封装壳的上方,所述顶盖固定在底壳的上方,形成整体盒状结构,顶盖为内部设置有矩形内腔的长方形状,且顶盖两端的外壁上呈横向排列方式均开设有N处条形状的散热孔。
所述接线盒固定在顶盖一侧外壁的中间位置;所述接线柱固定在接线盒的内部,且接线柱与接线盒通过穿接方式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柱为黄铜制成的螺纹柱,且接线柱呈左右对称方式穿接固定在方形状的接线盒内一处设置为正极电源,另一处设置为负极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上封装壳为内部设置有矩形内腔的长方形状,且上封装壳分别与锂离子电池及隔板卡合后通过螺栓与下封装壳穿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51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铝制盖板
- 下一篇:一种电池舱防撞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