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线探测器及其形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69253.9 | 申请日: | 2019-05-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7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 发明(设计)人: | 贺行政;罗文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锐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T1/202 | 分类号: | G01T1/2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徐文欣;吴敏 |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闪烁晶体 射线探测器 光电传感器 可见光透过率 探测灵敏度 光输出 | ||
一种射线探测器及其形成方法,其中,射线探测器包括:光电传感器;位于光电传感器表面的第一闪烁晶体层;位于第一闪烁晶体层表面的第二闪烁晶体层,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的相对光输出大于第一闪烁晶体层,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第二闪烁晶体层。所述射线探测器的探测灵敏度得到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线探测器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对各种射线的探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广泛用于医学检查、安全检测、物质分析等各领域。在大多应用中,为了有效提高探测效率,需要尽可能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在很多应用场合,高灵敏度的探测器也是降低射线辐射危害的方法之一。
闪烁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伽马射线探测领域,其原理是利用射线与闪烁晶体作为沉积能量,晶体退激产生可见光子,可见光子以一定的分布和路径传播,从而被光电传感器探测,进而转化为电信号,以用于对射线进行能量甄别和位置定位。
提高射线探测器的灵敏度有利于提高射线探测能力,同时,由于射线所固有的危险性及危害性众所周知,在需要借助射线进行检测的应用场合,为尽量减小其危害,也希望在获取同等探测质量时降低射线辐射量;在相同射线辐射强度下获取更优探测效果。
然而,现有技术的射线探测器的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射线探测器及其形成方法,以提高射线探测器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射线探测器,包括:光电传感器;位于光电传感器表面的第一闪烁晶体层;位于第一闪烁晶体层表面的第二闪烁晶体层,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的相对光输出大于第一闪烁晶体层,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第二闪烁晶体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的相对光输出为2%~100%。
可选的,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的材料包括:锗酸铋、硅酸镥、硅酸钇镥、硅酸钆镥、硅酸钆、硅酸钇、氟化钡、碘化钠、碘化铯、钨酸铅、铝酸钇、溴化镧、氯化镧、钙钛镥铝、焦硅酸镥、铝酸镥、GOS陶瓷晶体和碘化镥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的可见光透过率为1%~99%。
可选的,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的材料包括:锗酸铋、硅酸镥、硅酸钇镥、硅酸钆镥、硅酸钆、硅酸钇、氟化钡、碘化钠、碘化铯、钨酸铅、铝酸钇、溴化镧、氯化镧、钙钛镥铝、焦硅酸镥、铝酸镥、GOS陶瓷晶体和碘化镥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的厚度为0.1mm~5mm。
可选的,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的厚度为0.1mm~5mm。
可选的,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和第一闪烁晶体层之间通过光学胶耦合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与光电传感器通过光学胶耦合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包括第一有效区和第一隔离区,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的第一面与第一闪烁晶体层耦合;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包括第二有效区和第二隔离区,所述第二有效区投影在第一面表面的图形位于第一有效区,并且所述第二隔离区投影在第一面表面的图形位于第一隔离区内。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意一种射线探测器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光电传感器;在所述光电传感器表面形成第一闪烁晶体层;在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表面形成第二闪烁晶体层,所述第二闪烁晶体层的相对光输出大于第一闪烁晶体层,所述第一闪烁晶体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第二闪烁晶体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锐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锐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92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