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刺激响应型自修复防腐涂层材料和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65018.4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5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华;赵秀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5/08;C08G8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刺激 响应 修复 防腐 涂层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刺激响应型自修复防腐涂层材料和制备方法。该涂层材料包括CuO微胶囊和涂层基体,所述CuO微胶囊包括囊芯和囊芯载体,所述囊芯为缓蚀剂,所述囊芯载体为多孔CuO;所述CuO微胶囊的表面为交替包覆的阴离子聚电解质层和阳离子聚电解质层。本发明成功构建了具有pH响应和自修复双重功效的防腐涂层材料。多孔CuO可以提高囊芯物质的装载率和封装率;同时,阴离子聚电解质可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吸附在其表面,在库仑力的作用下,再吸附阳离子聚电解质在其表面,改善了微胶囊在涂层中的分散性,解决了多孔物质CuO的团聚问题,同时提高了囊芯载体与涂层基体的结合性能,使涂层材料的防腐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修复防腐涂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刺激响应型自修复防腐涂层材料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军工、民用、深海、石油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金属在铸造过程中存在缺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外力、腐蚀介质等因素,金属材料不可避免的受到破坏,如断裂、腐蚀和磨损。且在热力学方面,金属的腐蚀是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导致金属更趋向于腐蚀。金属的腐蚀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进行:金属表面与腐蚀介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化学腐蚀;金属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通过电极反应反生的电化学腐蚀。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海洋环境下,金属腐蚀主要以电化学腐蚀为主。
防止金属的腐蚀有很多种方法,如电化学保护,开发新型耐腐蚀材料,缓蚀剂保护,涂层保护等,其中有机涂层的使用最为广泛,其成本占总防腐蚀支出的三分之二,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有机涂层主要使基体与外部腐蚀介质隔离,抑制腐蚀的阴阳极反应,从而阻止腐蚀电化学的发生。然而涂层在使用及服役过程中因受到各种外界侵害不可避免的出现微损伤和微裂纹,且这种微损伤很难通过目视检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修补这些涂层,腐蚀介质就会由缺陷处到达金属基体发生腐蚀。目前涂层主要通过人工修补或更换来修复,但是此过程工艺繁琐,造价昂贵。受自然界生物体受到损伤后的自愈合功能启发,科学家们研发了智能材料,使涂层具有自行修复破损的作用。
自修复防腐涂层材料,即涂层遭到破坏后具有自修复功能,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涂层材料。自修复功能引入到防腐涂层中,制备一种能自如的将化学防腐与物理被动防腐结合在一起的涂层,在外界环境中可反复进行自我损伤修补,成为一种能够长期稳定使用的智能防腐涂层,是未来防腐涂层领域追求目标。行业研究者正在对这类涂层材料进行细致研究,许多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涂层材料得到应用,同时提出了一系列自修复机理和自修复模型。在涂层中添加包覆了修复剂的微胶囊、微球或纤维管,当涂层破损时,释放的修复剂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抑制腐蚀电化学的持续发生的自主型自修复涂层。
通过设计特定的结构,在涂层受到损伤时,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释放,发生相应的反应,凭借涂层的屏蔽作用、钝化作用、阴极保护作用、缓蚀作用等,涂层在破坏后得以自我修复,可以提高防腐涂料生命周期。微胶囊自修复技术将自修复微胶囊埋植于基体中,当涂层完好无损时,修复剂不释放;当基体产生微裂纹及划伤或内部发生其他反应时,埋植于基体内部的微胶囊根据其性质破裂,释放出芯材(修复剂及催化剂),在虹吸作用下芯材充满裂纹处发生反应完成自修复过程,延缓腐蚀。常见修复剂如植物油(CN102719184 A)、环氧树脂(CN 104624132 A、CN 106215826 A、CN 102604469 A、CN 106118367 A)、异氨酸酯类衍生物(CN 102702838A)。
多孔中空无机材料,又称为笼状材料,在催化、储能、传感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多孔结构可作为载体储存、运输物质。制备这种材料常用的是牺牲模板法,牺牲模板法具有制造成本低、合成效率高等特点,笼状材料可通过用金属-有机骨架(MOFs)作为牺牲模版或者前驱体,通过热解,制备特定的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50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