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降温隔热车衣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52365.3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1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柯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江力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9 | 分类号: | C09J7/29;C09J7/38;C23C14/08;C23C14/18;C23C14/34 |
代理公司: | 南昌华成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6 | 代理人: | 黄晶 |
地址: | 332005 江西省九江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 车衣 节能 高折射率层 制备 金属氧化物层 安装胶层 基材层 阻隔层 银层 制备方法流程 有效地控制 金属材料 基材表面 抗氧化性 离型膜层 依次层叠 影响外观 反射率 隔热的 隔热膜 牢固度 耐刮层 收缩性 红外线 紫外线 溅射 拉伸 起皱 粘附 透明 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能降温隔热车衣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节能降温隔热车衣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离型膜层、第一安装胶层、第一基材层、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一金属氧化物层、第一银层、第一阻隔层、第二高折射率层、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第二银层、第二阻隔层、第三高折射率层、第二安装胶层、第二基材层和耐刮层。该节能降温隔热膜的厚度薄、颜色透明,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反射率最高达90%;而且具有良好的柔性和收缩性,粘附在汽车上时不易起皱、不易产生气泡。该节能降温隔热车衣的制备方法流程简单,可以有效地控制金属材料溅射在TPU或TPH基材表面的牢固度以及抗氧化性,制备时的任意拉伸或弯曲不影响外观和隔热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热膜,具体涉及用于在汽车车身上或建筑物体表面降温隔热的隐形车衣膜。
背景技术
常规贴在汽车玻璃以及建筑物玻璃上的贴膜,通常简称为窗膜,以提供隔热、防紫外线的功能。目前传统的窗膜因耐刮、耐酸雨、表面易氧化、可弯曲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贴于室外,局限于贴于汽车玻璃以及建筑玻璃内侧。以汽车为例:车内的温度40%左右由汽车车顶直接传导,60%左右的温度由汽车四周直接传导。目前的双银高隔热窗膜只能解决汽车四周60%左右温度的其中一部分,而汽车车身金属表面的热量传导到车内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汽车车身因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导致车内温度过高,长时间的紫外线辐射导致车身表面退色以及加速材质的老化。
在现有技术中,贴于汽车车身或建筑物体外表面的车衣只能解决保护表面的作用,不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以及红外线辐射的作用,因此不能避免阳光曝晒下的大量热量进行阻隔。而且,现有技术中的隔热膜采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材料作为基体材料,本身因耐刮、耐酸雨、表面易氧化、可弯曲性的局限性,限制了贴于汽车车身以及建筑物体外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降温隔热车衣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节能降温隔热车衣膜可以用于汽车或建筑物表面,在阳光曝晒的环境下起到隔热降温节能的作用。
一种节能降温隔热车衣膜,包括依次层叠的以下各层:
(1)离型膜层,其厚度为50~75μm;
(2)第一安装胶层(也称为压敏胶层),其厚度为3~5μm;
(3)第一基材层,其厚度为100~155μm,且第一基材层的材料为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或TPH(热塑性塑料弹性体);
(4)第一高折射率层,其厚度为30~40nm;
(5)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其厚度为2~7nm;
(6)第一银层,其厚度为8~12nm;
(7)第一阻隔层,其厚度为0.2~0.45nm;
(8)第二高折射率层,其厚度为65~72nm;
(9)第二金属氧化物层,其厚度为5~9nm;
(10)第二银层,其厚度为8~12nm;
(11)第二阻隔层,其厚度为0.2~0.45nm;
(12)第三高折射率层,其厚度为25~30nm;
(13)第二安装胶层(也称为压敏胶层),其厚度为3~5μm;
(14)第二基材层,其厚度为50~150μm,且第二基材层的材料为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或TPH(热塑性塑料弹性体);
(15)耐刮层,其厚度为2~5μm。
进一步地,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二高折射率层和第三高折射率层的材料均为二氧化钛,其折射率为2.2~2.5,透明区350~12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江力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九江力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23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