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氧化层流雾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25287.8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7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冯再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恒创博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9 | 分类号: | B01D53/79;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地址: | 610044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雾化系统 层流 预氧化 氧化剂 环形布液管 进气装置 废液收集盒 混合氧化剂 氮氧化物 二氧化氮 烟气出口 存储箱 筒体 体内 环形集气管 喷洒氧化剂 布液主管 高效吸收 快速氧化 雾化喷头 烟气入口 一氧化氮 侧支管 吸收区 吸收液 再利用 增压泵 内圈 下端 烟气 连通 回收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喷洒氧化剂,将氮氧化物中的一氧化氮快速氧化成二氧化氮,然后进入二氧化氮吸收区被吸收液高效吸收的预氧化层流雾化系统。该预氧化层流雾化系统,包括进气装置、混合氧化剂存储箱;所述进气装置具有烟气入口以及烟气出口;所述进气装置上设置有筒体;所述烟气出口位于筒体内;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环形布液管;所述环形布液管的内圈内设置有雾化喷头;所述筒体下端设置有氧化剂废液收集盒;所述氧化剂废液收集盒上方设置有环形集气管;所述环形布液管通过侧支管、氧化剂布液主管、增压泵与混合氧化剂存储箱连通;采用该预氧化层流雾化系统,能够保证对烟气中氮氧化物的充分氧化;能够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脱硫脱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氧化层流雾化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广泛适用于火力发电、钢铁冶炼、印染纺整、水泥化工、玻璃烧制、采矿冶金、皮革鞣制、食品饮料等行业;以及各种特大、大、中、小燃煤、燃油、燃气锅炉,以及熔炉、炉窑、烧结机类需要烟气治理的领域。
现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有PAFP、ACFP、软锰矿法、电子束氨法、脉冲电晕法、石膏湿法、催化氧化法、微生物降解法等技术。
现有的脱硫技术有:
1、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优点: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为气固反应,相对于湿法脱硫系统来说,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操作方便、能耗低、生成物便于处置、无污水处理系统等。
缺点:但反应速度慢,脱硫率低,先进的可达60-80%。但目前此种方法脱硫效率较低,吸收剂利用率低,磨损、结垢现象比较严重,在设备维护方面难度较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不高,且寿命较短,限制了此种方法的应用。
分类:常用的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有活性碳吸附法、电子束辐射法、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法、金属氧化物脱硫法等。
典型的干法脱硫系统是将脱硫剂(如石灰石、白云石或消石灰)直接喷入炉内。以石灰石为例,在高温下煅烧时,脱硫剂煅烧后形成多孔的氧化钙颗粒,它和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硫酸钙,达到脱硫的目的。
2、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优点: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为气液反应,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一般均高于90%,技术成熟,适用面广。湿法脱硫技术比较成熟,生产运行安全可靠,在众多的脱硫技术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分类:常用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间接的石灰石-石膏法、柠檬吸收法等。
现有的脱硝技术有:干法和湿法两种。与湿法烟气脱硝技术相比,干法烟气脱硝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基本投资低,设备及工艺过程简单,脱除NOx的效率也较高,无废水和废弃物处理,不易造成二次污染。
现有的脱硝技术主要为还原法,在把已生成的NOX还原为N2,从而脱除烟气中的NOX。现有的脱硝技术虽然能够将NOX还原为N2,从而排出无污染的尾气,但是存在处理温度高,催化剂易中毒、易堵塞、成本高,吸收剂易逃逸,更重要的是无法实现烟气中N的回收利用等问题。在高效处理氮氧化物的基础上要实现烟气中N的回收利用,应考虑在处理过程形成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反应产物,且不对环境形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过雾化氧化剂,将氮氧化物中的一氧化氮快速氧化成二氧化氮,然后进入二氧化氮吸收区被吸收液高效吸收的预氧化层流雾化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预氧化层流雾化系统,包括进气装置、混合氧化剂存储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恒创博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恒创博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52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