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零中频接收机的IQ不平衡校正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22084.3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3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肖曼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为博程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16 | 分类号: | H04B1/16;H04B1/00;H04L25/03;H04L27/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俞翠华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频器 输出端 输入端 校正单元 零中频接收机 相位控制器 校正装置 可编程 数字控制振荡器 单元连接 关系映射 宽带信号 顺次相连 正交关系 正交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零中频接收机的IQ不平衡校正装置及方法,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校正单元与第二校正单元,二者均包括顺次相连的可编程相位控制器、第一混频器和A/D转换器,二者的第一混频器的输入端还分别用于接入正交关系的输入信号;A/D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通过关系映射单元连接到D/A转换器的输入端;D/A转换器的输出端与可编程相位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数字控制振荡器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校正单元中的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二校正单元中的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的输入端相连。本发明正交性好,可以适用于宽带信号,大大提高了零中频接收机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零中频接收机的IQ不平衡校正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设备中,常用零中频接收机架构来实现低成本、低功耗接收机。零中频接收机相对二次变频接收机的优点是频率选择性容易,其缺点是零中频接收机的IQ两路不平衡校正负责。
现有技术中的零中频接收一般是采用IQ两路信号的相关性来分析两路的正交性,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当IQ两路逼近正交的时候,相关峰求解困难,从而导致迭代速度慢。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零中频接收机的IQ不平衡校正装置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零中频接收机的IQ不平衡校正装置,包括第一校正单元、第二校正单元、锁相环和数字控制振荡器;
所述第一校正单元与第二校正单元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顺次相连的可编程相位控制器、第一混频器和A/D转换器,二者的第一混频器的输入端分别用于接入正交关系的输入信号;所述A/D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所述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到对应的关系映射单元后均连接到D/A转换器的输入端;所述D/A转换器的输出端与可编程相位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锁相环用于输出两路正交模拟信号,其第一输出端与第一校正单元中可编程相位控制器的输入端,其第二输出端与第二校正单元中可编程相位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数字控制振荡器用于输出两路正交数字信号,其第一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校正单元中的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的输入端相连,其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二校正单元中的第二混频器和第三混频器的输入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校正单元与第二校正单元中还放大器,所述放大器设于所述第一混频器和A/D转换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校正单元和第二校正单元还分别包括第一均衡器和第二均衡器;
所述第一均衡器的输入端与第一校正单元中的A/D转换器相连,其输出端与信道传递函数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二均衡器的输入端与第二校正单元中的A/D转换器相连,其输出端与信道传递函数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信道传递函数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校正单元和第二校正单元中的放大器相连。
优选地,所述信道传递函数模块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S21表示信道特征,fft(s1)表示第一校正单元中的A/D转换器输出信号的幅度,fft(s2)表示第二校正单元中的A/D转换器输出信号的幅度。
优选地,所述锁相环用于输出相位分别为0°和90°的正交模拟信号。
优选地,所述数字控制振荡器用于输出相位分别为0°和90°两路正交数字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为博程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智为博程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20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