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岩隧道严重大变形段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17252.X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5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罗宁宁;夏平;赵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五局集团成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E21D11/18;E21D2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1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架 混凝土 软岩隧道 大变形 监控量 立架 公路隧道 隧道围岩变形 软岩大变形 表面安装 基本原则 锚杆施工 施工影响 有效控制 整体连接 主动加固 作业空间 支护 大刚度 钢筋网 台阶法 挂设 节数 深埋 受力 施工 变形 架设 隧道 释放 封闭 时机 修建 铁路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软岩隧道严重大变形段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隧道内初喷混凝土;S2:初喷后架设一支钢架;S3:挂设钢筋网;S4:复喷混凝土;S5:锚杆施工;S6:监控量测;S7:在一支钢架的喷砼表面安装二支钢架:S8:根据剩余型钢节数,分为两大段进行整体连接:S9:再次复喷混凝土进行封闭,并继续进行监控量测。本发明适用于在有软岩大变形风险地区修建的铁路、公路隧道深埋段,在台阶法一支立架基础上调整了二支立架时机和顺序,以“适度释放、主动加固、大刚度支护”为基本原则,使一支适当变形后再上二支进行共同受力,能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同时适度延长了作业空间,对掌子面施工影响较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岩隧道严重大变形段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高铁里程的不断增加,在新建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软岩变形隧道,而严重大变形段的施工技术又是软弱变形隧道施工的重点和难点。隧道围岩岩性以绢云千枚岩、绿泥千枚岩为主,夹炭质千枚岩、泥质灰岩,石质软弱,受断裂带等区域构造影响,构造复杂,节理发育,地层产状多变,开挖拱顶及侧壁岩体具有剥落现象;因岩层绿泥石化程度高,岩质软、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围岩稳定性差,易发生大变形。目前,存在严重大变形段双层钢架控制变形要求高,施工组织难度大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岩隧道严重大变形段施工方法,旨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软岩隧道严重大变形段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隧道内初喷混凝土;
S2:初喷后架设一支钢架;
S3:挂设钢筋网;
S4:复喷混凝土;
S5:锚杆施工;
S6:监控量测;
S7:在一支钢架的喷砼表面安装二支钢架:
S8:根据剩余型钢节数,分为两大段进行整体连接:
S9:再次复喷混凝土进行封闭,并继续进行监控量测。
进一步的,所述初喷混凝土厚度为3cm,按照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喷射,分段长度不大于6m。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所述初喷混凝土时,喷嘴与受喷面之间的距离为1.5~2.0m,喷射角度为88°~92°。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架设一支钢架还包括:加设鞍形垫块和安装纵向连接筋。
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所述钢筋网随初喷面的起伏铺设,与受喷面的间隙不小于3cm。
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所述复喷混凝土采用自上而下、再顺序分层、往复喷射的方式,先喷钢架与围岩间的混凝土,再喷两钢架之间混凝土;边墙从墙脚开始向上喷射,一次喷射厚度7~15cm,拱部5~10cm。
进一步的,在步骤S5中,所述锚杆施工包括:锚杆垂直于岩面,锚垫板密贴围岩,螺母紧贴锚垫板,锚杆伸出螺母,锚杆头低于初支面,中空锚杆排气管布设在锚杆上侧。
进一步的,在步骤S7中,所述二支钢架的立架顺序为:二支仰拱→二支下台阶→二支上台阶,仰拱及下台阶在开挖台阶地基上就地立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适用于在有软岩大变形风险地区修建的铁路、公路隧道深埋段,在台阶法一支立架基础上调整了二支立架时机和顺序,以“适度释放、主动加固、大刚度支护”为基本原则,使一支适当变形后再上二支进行共同受力,能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同时适度延长了作业空间,对掌子面施工影响较小,经杨家坪隧道严重大变形段已施工段验证,施工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五局集团成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五局集团成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72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