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豆耐逆性状聚合育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4640.4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0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威;徐冉;张礼凤;王彩洁;李伟;刘薇;林延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育种 性状 配制杂交组合 世代材料 性状鉴定 大豆 大豆种质资源 世代 农作物培育 大豆耐盐 大豆育种 耐旱性状 品系鉴定 耐逆性 回交 耐旱 耐盐 株系 品系 搜集 联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耐逆性状聚合育种的方法,属于农作物培育领域,包括步骤:S1:配制杂交组合;S2:低世代材料耐逆性鉴定;S3:高世代材料选拔;S4:优良株系的品系鉴定及品种比较。本发明搜集具有优异耐逆性状的大豆种质资源,配制杂交组合,在低世代开展耐逆性状鉴定及回交,高世代进行产量和品质比较,形成品系后开展多点联合性状鉴定,从而育成耐盐、耐涝、耐旱大豆育种。实现大豆耐盐、耐涝、耐旱性状的聚合育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豆耐逆性状聚合育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也有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衍生而来。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中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干旱、盐碱、洪涝等逆境胁迫严重影响大豆物的生长,造成大豆的大幅度减产,亚洲地区每年由于非生物逆境造成大豆减产30~50%,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威胁着大豆生产。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豆生产力低下的被动局面,关键的是增强大豆对逆境的抗性,改善大豆对环境的适应性,以期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使大豆在不同环境下都能高产、稳产。然而,目前育种家多集中于高产或单一逆境的大豆育种,多耐逆性状聚合育种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豆耐逆性状聚合育种的方法,本发明搜集具有优异耐逆性状的大豆种质资源,配制杂交组合,在低世代开展耐逆性状鉴定及回交,高世代进行产量和品质比较,形成品系后开展多点联合性状鉴定,从而育成耐盐、耐涝、耐旱大豆育种。实现大豆耐盐、耐涝、耐旱性状的聚合育种。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大豆耐逆性状聚合育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配制杂交组合;
S2:低世代材料耐逆性鉴定;
S3:高世代材料选拔;
S4:优良株系的品系鉴定及品种比较。
第一方面,作为优选,步骤S1:配制杂交组合具体包括
S11:收集大豆种质资源,以高产、稳产、优质大豆品种为母本,具有耐盐、耐涝、耐旱等优良特性的大豆种质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杂交;
S12:判断F1代中的真假杂交株,收获杂交单株;
第一方面,作为优选,步骤S2:低世代材料耐逆性鉴定具体包括
S21:混合F1代杂交单株,形成F2群体,于温室内进行盆栽耐旱性鉴定;待大豆三出复叶全展时停止浇水,以成株出现死亡为鉴定时期,选拔正常生长的耐旱单株;将选拔的F2耐旱单株与高产、稳产、优质大豆品种回交;判断BC1F1代中的真假杂交株,收获杂交单株;混合BC1F1代杂交单株,形成BC1F2群体,进行温室盆栽耐旱性鉴定,选拔正常生长的耐旱单株;
S22:混合选拔的耐旱BC1F2单株,形成BC1F3群体,于温室内进行盆栽耐盐性鉴定,待大豆三出复叶全展时开始浇5‰ NaCl溶液,以成株出现死亡为鉴定时期,选拔正常生长的耐盐单株;
S23混合选拔的耐旱BC1F3单株,形成BC1F4群体,于温室内进行盆栽耐涝性鉴定,待大豆三出复叶全展时开始耐涝处理,以成株出现死亡为鉴定时期,选拔正常生长的耐涝单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46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