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温度与温度应力梯度可接受度试验监测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0026.0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5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梁志鹏;赵春菊;周华维;周宜红;刘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29/04;G01N33/38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余山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温度 应力 梯度 可接受 试验 监测 装置 方法 | ||
一种混凝土温度与温度应力梯度可接受度试验监测装置与方法,它包括混凝土加热系统、混凝土冷却系统、以及温度及温度应力监测系统。通过独立控制的混凝土加热和冷却系统,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可控式调整,以此形成混凝土内部不同的温度及温度应力梯度,采用温度及温度应力监测系统,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与温度应力梯度的实时监测;基于大量监测数据,分析温度与温度应力梯度可接受度范围。本发明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较好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可控式调整的装置和方法,其能获取混凝土内部不同温度及温度应力梯度监测数据,以此丰富混凝土温度应力理论及混凝土温度与温度应力可接受度的试验研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温度与温度应力梯度可接受度试验监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混凝土坝大尺寸浇筑仓而言,受入仓时差、外界环境条件波动、混凝土散热条件及分区混凝土材料性能差异、分阶段通水冷却措施等复杂因素影响,仓内混凝土温度分布在施工期内普遍存在显著的不均匀性,且这种不均匀性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而动态变化,一旦这种不均匀性造成混凝土内部局部温度梯度过大,容易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裂缝。
目前,针对混凝土坝浇筑仓内温度及温度应力的研究仍然存在控制手段和测试手段的不足,仍然缺少仓内温度不均匀度可接受度的工程应用标准。因此,有必要对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梯度的可接受度进行试验分析,以此制定合理可靠的温度控制标准,进一步为混凝土浇筑仓内精细化温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参考和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很好的对混凝土块进行温度的调整,并能很好的获取在不同温度下混凝土块内部不同点温度应力的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温度与温度应力梯度可接受度试验监测装置,它包括混凝土加热系统、混凝土冷却系统、以及温度及温度应力监测系统,混凝土加热系统包括电阻丝发热器,电阻丝发热器用于对混凝土块进行加热,混凝土冷却系统用于对混凝土块进行冷却,温度及温度应力监测系统用于对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及温度应力进行检测。
上述电阻丝发热器包括呈环形分布且在端部并接而成的若干个电阻丝单元。
上述电阻丝发热器在浇筑混凝土料振捣过程中埋入,在混凝土块成型后,电阻丝发热器位于混凝土块内。
上述混凝土加热系统包括电阻丝加热箱、控制单元、母线、线路连接底座、并接式电阻丝发热器;混凝土加热系统可实现混凝土内部区域的温度可控加热调节,温度加热采取低压低能缓慢加热的方式;
上述混凝土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管,冷却水管包括若干U型管单元,多个U型管在同一平面排列形成冷却水管弯折部,冷却水管弯折部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
上述混凝土冷却系统包括液压水箱、电机、压力泵、液压控制单元、过油块、溢流阀、液控单向阀、电磁换向阀、可控冷却机、管路、冷却水管、转换过渡接头、万向轮、水压显示面板,混凝土冷却系统可实现混凝土块内部区域的温度可控冷却调节,冷却水量的调节均由液压控制单元控制,冷却水温由可控冷却机数显调节控制。
上述温度及温度应力监测系统包括监控连接线,监控连接线包括若干横向监控连接线、以及设置在横向监控连接线的若干竖向监控连接线,在竖向监控连接线的端部设有振弦式应变传感器。
上述温度及温度应力监测系统包括应变监测仪、分离式采集器IMP、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监控连接线、计算机、数据传输线、应变监测仪搁置架和计算机搁置架;可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及温度应力数据,数据经传输至计算机后,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及温度应力梯度可接受度,通过反复进行多工况下的数据监测及计算,最终得到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梯度可接受度范围。
在使用时,采用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00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