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连结装置的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268249.3 | 申请日: | 2019-04-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0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 发明(设计)人: | 柴田真一郎;新井政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H48/30 | 分类号: | F16H48/30;F16H48/24;B60K23/04;B60T8/26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严鹏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连结 装置 车辆 | ||
1.一种具有连结装置(128、166)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装置(128、166)具有啮合式离合器机构(130、168)和凸轮机构(132、170),所述啮合式离合器机构(130、168)使输入侧啮合构件(126、164)与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156)啮合并相互连结,所述输入侧啮合构件(126、164)与驱动力源(12)能传动地相连结,所述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156)与驱动轮(16R、16L;14R、14L)能传动地相连结,所述凸轮机构(132、170)依据在所述啮合式离合器机构(130、168)的所述输入侧啮合构件(126、164)与所述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156)的连结状态下想要使所述输入侧啮合构件(126、164)和所述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156)进行差动旋转的差动转矩,帮助所述输入侧啮合构件(126、164)与所述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156)的啮合,
所述具有连结装置(128、166)的车辆(10)包括控制装置(150、250),在自所述啮合式离合器机构(130、168)的所述连结状态解除所述输入侧啮合构件(126、164)与所述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156)的啮合时,判定所述啮合式离合器机构(130、168)的所述连结状态实际是否被解除,若判定为所述连结状态实际未被解除的时间经过预先确定的一定时间,则所述控制装置(150、250)使所述输入侧啮合构件(126、164)或所述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156)的任一者的啮合构件侧产生制动力,以使所述差动转矩降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连结装置(128)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侧啮合构件(126)是不能相对于第1差速器壳(114)进行相对旋转且能沿第1旋转轴线(C4)方向移动地支承于所述第1差速器壳(114)的第1可动套筒(126),所述第1差速器壳(114)被支承为能绕第1差速器装置(30)的所述第1旋转轴线(C4)进行旋转,
所述输出侧啮合构件(122R)是在所述第1差速器壳(114)内被支承为能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C4)进行旋转的一对第1侧齿(122R、122L)的一者(122R),
所述啮合式离合器机构(130)包括第1输出侧啮合齿(122Rb)、第1输入侧啮合齿(126c)和第1促动器(134),
所述第1输出侧啮合齿(122Rb)形成于所述一对第1侧齿(122R、122L)的一者(122R)的背面(122Ra),
所述第1输入侧啮合齿(126c)能与所述第1输出侧啮合齿(122Rb)啮合地形成于所述第1可动套筒(126),
所述第1促动器(134)将所述第1可动套筒(126)选择性地驱动到使所述第1输入侧啮合齿(126c)与所述第1输出侧啮合齿(122Rb)啮合的第1啮合位置和使所述第1输入侧啮合齿(126c)与所述第1输出侧啮合齿(122Rb)不啮合的第1非啮合位置,
在利用所述第1促动器(134)使所述第1可动套筒(126)移动到所述第1啮合位置时,所述第1差速器壳(114)与所述一对第1侧齿(122R、122L)的一者(122R)连结,
在利用所述第1促动器(134)使所述第1可动套筒(126)自所述第1啮合位置移动到所述第1非啮合位置时,解除所述第1差速器壳(114)与所述一对第1侧齿(122R、122L)的一者(122R)的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连结装置(128)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机构(132)包括凸轮面(114g、126e),所述凸轮面(114g、126e)设置于所述第1差速器壳(114)与被支承为不能相对于所述第1差速器壳(114)进行相对旋转的所述第1可动套筒(126)在周向上的相对面,依据所述差动转矩增大所述第1可动套筒(126)对所述第1侧齿(122R、122L)的一者(122R)的背面(122Ra)的推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824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