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救援机器人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40739.2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1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袁浩东;白杨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博瑞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9/16 | 分类号: | B25J9/16;B25J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张丽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竹园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系统 控制模块 遥控端 救援机器人 接收模块 视频音频接收模块 语音 高清视频传输 无线控制技术 无线通信模块 双天线通信 高可靠性 高清图像 警示模块 快速运动 驱动模块 实时传输 视频音频 显示模块 遥控芯片 主控芯片 双天线 避障 槽轮 互传 警示 机器人 遥控 报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救援机器人控制系统其包括:机载端控制系统和遥控端控制系统;所述机载端控制系统包括包括有ARM主控芯片、双天线无线通信模块、槽轮驱动模块、吊升控制模块、视频音频控制模块、警示接收模块用于实现机器人的前后快速运动、上下吊升操作、避障、报警、语音互传、高清视频传输等功能;遥控端控制系统包括:ARM遥控芯片、双天线通信接收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视频音频接收模块、警示模块用于遥控机载端控制系统以及接收机载端控制系统的信息。本发明通过2.4G与5.8G无线控制技术,实现遥控端与机载端数据、语音及高清图像实时传输,具有功能多样化、操作简单化、设备轻小型化以及高可靠性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救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救援机器人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严重、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每年因此死亡约20万人,经济损失约占我国GDP总量的6%。特别是地震灾害,更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因素。2008年5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最大烈度为11度,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严重破坏,震灾波及大半个中国。震灾造成69000余人死亡,37万余人受伤,17000余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500万余人,累计受灾人数4500万余人;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此次震造成2220人死亡,12135人受伤,70人失踪,十万人需要安置。由于地震的破坏性和难以准确预报性,世界各国在对地震预测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强化的基础上,重点紧抓“事后处理”,即第一时间内的应急救援建设,其中,强化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更是目前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重点课题。
如今的消防一方面是救援现场信息和救援速度,另一方面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改制需要职业消防兵使用高精尖消防装备来救援,因此更加注重消防员的安全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消防机器人逐渐成为消防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消防机器人融合了众多先进技术,不仅能帮助获取火区的各项信息,更能协助甚至代替消防员进入危险区域进行信息获取、生命探测、救援等作业,有效保障消防员的生命安全。在国家的支持以及各行业多年技术积累的推动下,我国消防机器人行业能否抓住机遇,突破研发与应用难题,是我国消防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
国内消防机器人起步较晚,且多为传统机械类、消防设备类公司从事这方面的研发工作,更多地着重在消防机器人上实现现有消防类功能,对于消防机器人的感觉、智能化等方面有着研发乏力的共性。
当前形势下制约消防地震应急救援发展的因素中,消防应急救援人员及器材,易造成“资源短缺”的客观制约。近年来灾害的频繁发生让我们看到了消防救援人员数量上的缺少和专业素质的低下,掌握高科技救援工具的人员更加少。救援现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广大的其他官兵。有丰富的救援经验或者有专业的救援技术的人员,对于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至关重要,而消防官兵具有这样的条件和可能;同时,应急救援需要的特种器材装备类型多样、技术要求高、购置价格昂贵,由于受经费、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有的基层消防部队不可能按需求配齐买全,只能配备一些常用的抢险救援器材。在应急救援中,对于一般的灾害事故处置所需的器材装备还能应付,当遇到一些特殊事故、特殊物品的灾害事故时,由于缺乏特种器材装备,就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尤其是地震发生后的废墟结构极不稳定,其中救援人员面临很多危险,同时,大型机器设备很难穿越废墟,无法有效施救。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救援机器人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救援机器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载端控制系统和遥控端控制系统;所述机载端控制系统包括:
ARM主控芯片,用于接收和发出命令,主控制机载端系统的各个模块运行;
双天线无线通信模块,通过2.4G与5.8G无线控制技术,实现机载端与遥控端数据、语音及高清图像实时传输;
槽轮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机器人在绳索上实现前后快速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博瑞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博瑞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07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