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29119.9 | 申请日: | 2019-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5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营;高群仰;胡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3/44 | 分类号: | B01J23/44;B01J23/42;B01J35/10;C10G45/10;C10G45/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费托合成油 贵金属 催化剂 加氢精制催化剂 积碳 制备方法和应用 催化剂结焦 含氧化合物 烯烃转化率 分步反应 功能增强 加氢精制 脱氢反应 金属性 加氢 结焦 烯烃 平衡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和γ‑Al2O3载体,其中,所述贵金属的质量为所述γ‑Al2O3载体质量的0.2%‑2.0%,通过控制贵金属的含量,使催化剂达到金属性‑酸性之间的平衡,使加氢功能增强,减少了烯烃因发生脱氢反应而导致催化剂的结焦积碳,因此,本发明只采用一种催化剂,不需要分步反应,即可完成费托合成油的加氢精制,且催化剂结焦积碳率低,寿命长,可长时间保证较高的烯烃转化率及含氧化合物转化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氢催化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大力开发煤炭液化技术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煤炭间接液化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可生产大量清洁高品质的燃料油,缓解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压力,维护战略安全。煤炭间接液化生产的低温费托合成油是一种“无硫、无氮和无芳烃”的清洁燃料,但是它自身含有大量的烯烃和含氧化合物,酸性比较强,在后续加工中若不进行处理,不仅容易腐蚀设备,而且会影响终端产品的性质,因此需要对低温费托合成油进行加氢饱和、加氢脱氧,以提高油品性质。通过加氢精制后可为加氢异构反应提供优质原料,以得到食品级溶剂油。
目前,对费托合成粗油进行加氢精制(烯烃饱和及加氢脱氧)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类:一是硫化态催化剂(如硫化态NiMo、CoMo和NiMoW催化剂),二是还原态的镍基催化剂。硫化态催化剂需要预硫化才具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和稳定性。经长时间运行后,催化剂上的硫可能损失掉,导致活性下降,而且损失的硫可能进入产品中造成硫污染。而对于还原态的镍基催化剂,由于费托合成油品中羧酸与金属镍易生成羧酸镍,而导致其活性组分镍流失,进而使得催化剂容易失活。
中国专利文献CN102041067A公开了一种费托合成油品的加氢精制方法,在氢气存在下,费托合成油品先与二烯烃加氢饱和催化剂接触,主要使二烯烃加氢饱和,再与加氢脱氧催化剂接触进行烯烃饱和及加氢脱氧反应,得到加氢精制产物,该方法所用的加氢脱氧催化剂是贵金属催化剂或高镍催化剂,其中贵金属催化剂的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和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贵金属为铂或钯,贵金属在催化剂中的重量含量为0.5%-5.0%,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50-300m2/g,采用该贵金属催化剂进行加氢精制反应,可以克服硫化态催化剂的缺点,避免硫损失导致的活性下降,以及对产品的硫污染,同时也克服了还原态的镍基催化剂易失活的缺陷,从而达到较高的加氢效率。但是在使用该催化剂之前,必须要先使费托合成油与另一种二烯烃加氢饱和催化剂接触反应,使二烯烃加氢饱和后再进行烯烃饱和及加氢脱氧反应,从而减少结焦积碳的可能,避免催化剂失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需要采用不同催化剂分步进行,以降低结焦积碳率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采用一种催化剂,不需要分步即可完成加氢精制反应,且结焦积碳率低,可长时间保持较高的烯烃转化率及含氧化合物转化率的一种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在费托合成油加氢工艺中的应用。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和γ-Al2O3载体,其中,所述贵金属的质量为所述γ-Al2O3载体质量的0.2%-2.0%。
所述的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贵金属为钯或铂。
所述的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γ-Al2O3载体的比表面积为350-500m2/g,平均孔径大小为2.1-5.0nm。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所述的费托合成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91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