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7432.2 | 申请日: | 201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1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正裕;生悦住麻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30 | 分类号: | B60N2/30;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周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在不需要向座椅部件传递侧碰撞载荷的情况下,抑制该侧碰撞载荷的传递。该车身构造包括:能够收纳在车身的底板中的座椅部件(26);前车门(14),其配置在座椅部件(26)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第1载荷传递部件(38)及第2载荷传递部件(40),其设置在前车门(14)的内部,能够在侧碰撞时向座椅部件(26)传递侧碰撞载荷,第1载荷传递部件(38)及第2载荷传递部件(40)在座椅部件(26)的倒伏收纳状态时,与座椅部件(26)的上表面(参照单点划线H)相比配置于上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在侧碰撞时能够向座椅部件传递侧碰撞载荷的载荷传递部件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能够将由座椅靠背及座椅垫构成的座椅收纳于相对于车身底板位于低位置的收纳底板的座椅构造。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利用在中柱内设置的加强部件将侧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向座椅传递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1619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8522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座椅构造中,在使座椅主体向前倒伏而收纳于折叠收纳底板的座椅收纳状态下,例如座椅上放置有物品等的情况很多。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使侧碰撞载荷向座椅传递的技术。
假设,例如在座椅(没有乘员落座的座椅)处于座椅上放置有物品的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存在侧碰撞载荷向座椅传递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需要向座椅部件传递侧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该侧碰撞载荷传递的车身构造。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座椅部件,其包括座椅靠背、座椅垫和支承所述座椅垫的座椅架,并能够收纳在车身的底板内;车门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座椅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载荷传递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车门部件的内部,能够在侧碰撞时将侧碰撞载荷向非收纳状态的所述座椅部件传递,在所述座椅部件的收纳状态时,所述载荷传递部件与所述座椅部件的上表面相比配置在上方。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获得能够在不需要向座椅部件传递侧碰撞载荷的情况下,抑制该侧碰撞载荷传递的车身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构造的车辆的局部假想左侧视图。
图2是从车室侧观察左侧前车门的局部假想主视图。
图3是从车辆后方观察前车门和倒伏收纳状态的座椅部件的图,是省略了内构架的示意图。
图4是从从车辆后方观察前车门和倒伏收纳状态的座椅部件的图,是表示将前车门的一部分切缺后的状态的背视图。
图5的(a)至(e)是表示座椅部件的各布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在图2的状态下将内构架的一部分切缺后的状态的局部切缺主视图。
图7是第1载荷传递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门扣机构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门扣机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车门横梁部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14 前车门(车门部件)
20 内构架
22 加强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74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