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205397.0 申请日: 2019-03-18
公开(公告)号: CN111721756A 公开(公告)日: 2020-09-29
发明(设计)人: 王加启;郑楠;张养东;王峰恩;文芳;李松励;赵圣国;李慧颖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1N21/78 分类号: G01N21/78;C12Q1/42
代理公司: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代理人: 刘元霞;邢振兰
地址: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碱性磷酸酶 活性 检测 试剂盒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用试剂盒及快速检测方法,所述试剂盒包括显色试剂和标准比色卡,所述显色试剂为酚酞磷酸钠显色试剂或磷酸苯二钠显色试剂。所述试剂盒可以应用于乳品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本发明还提供快速半定量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制显色试剂溶液;(2)在显色溶液中加入待测样品,水浴加热;(3)常温静置后将显色结果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快速判断样品中ALP的浓度活性范围以及是否存在渗入生乳,并由此判断致病微生物的灭活程度或加工过程中生乳的渗入污染情况。本发明的检测试剂盒成分简单,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可以快速筛查检测乳品的灭菌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牛奶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生乳中微生物及致病菌作为评价牛奶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直接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微生物含量越高,越容易引起牛奶腐败变质,甚至会造成巴氏杀菌失败,使产品乳中细菌超标。

根据各国国情及自身乳品安全的需要,关于生乳中微生物检测限量以及项目的规定各不相同。我国现行的生乳卫生标准是2010年修改并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其中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旧版4×106CFU/g(mL)调整为2×106CFU/g(mL),提高了生乳的收购门槛。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生乳菌落总数的限量要求设置为5×105CFU/mL。欧盟EC No.1662/2006关于食品微生物法规规定了生鲜牛乳中和其他动物生乳的菌落总数应分别小于1×105和1.5×106CFU/mL,欧盟EC No.1441/2007关于食品微生物法规又规定生乳和即食生乳中菌落总数分别小于1.5×106和5×105CFU/mL。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物中的微生物限量》中规定,生乳中SPC应低于2.5×104CFU/mL,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不得检出,大肠菌群低于103CFU/mL,大肠杆菌低于9CFU/mL,李斯特氏菌在即食食品中不得检出。中国台湾地区现行的《生奶CNS 3055-2015》标准规定,生乳中菌落总数的限量为1×105CFU/mL。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EC 3.1.3.1)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酶,在牛乳中主要缔合在乳脂肪球膜上(MFGM)。ALP是一种热稳定性较好的酶,其热稳定性要略高生乳中其他致病微生物。因此,当牛乳热处理后,其活性的大幅降低,也标志着牛乳中其他致病微生物的灭活。这一特性可以使ALP作为巴氏杀菌乳热处理效果的标志物,即当ALP检测结果呈阳性时,可认为乳品巴氏杀菌不彻底,或者有生乳渗入污染。为了保证乳及乳制品的卫生安全,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分别制定了关于ALP的限量标准。目前,本领域常用的ALP检测方法有比色法、荧光法和发光法。上述方法作为精准检测技术手段,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都需要相应的专用仪器设备、相对复杂的操作步骤、较长的测定时间等,难以适用乳品生产过程中快速、简便的需求。

同时,碱性磷酸酶存在复活现象,即牛乳在加热处理后即可检测为ALP阴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变成阳性。研究发现,将乳加热到84℃或将稀奶油加热到74℃会发生ALP的复活。复活的最适储存温度是30℃,在此温度下储存6小时即可检测到ALP复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ALP复活使检测结果的解读变得复杂,容易造成假阳性。

乳品是否合格,碱性磷酸酶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还要综合菌落总数等指标才能确定其是否杀菌合格,但是为了达到快速筛查的目的,即快速锁定不合格乳品或确定生产线是否存在生乳渗漏污染,可以单独使用ALP作为指标进行快速判断。这时,ALP的检测不要求高精度,但要求阳性时定性准确。

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快速检测技术来判定乳品的杀菌程度,以及是否被生乳渗漏污染,并提高大批量样品同时检测的效率和降低检测成本。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053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