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波体制1-比特雷达目标重构问题降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98204.3 | 申请日: | 2019-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7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晋本周;张小飞;闫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1 | 分类号: | G01S7/41;G01S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安琪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体制 比特 雷达 目标 问题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波体制1‑比特雷达目标重构问题降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接收端,对单帧1‑比特数据立方体进行三维快速傅里叶变换3D‑FFT,在慢时间域、空域和快时间域三个域完成对目标信号的相参积累,得到三维频域数据立方体;对三维频域数据立方体,进行三维恒虚警预检测,得到预检测到的目标点迹信息,包括每个点迹所在的慢时间单元、空域单元和快时间单元编号;基于预检测点迹所在的快时间、空域和慢时间单元编号,计算降维观测矩阵,用降维观测矩阵代替原始观测矩阵,获得降维观测模型。本发明能够大幅降低重构模型的维度,解决由于维度过高常规非线性重构算法无法求解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连续波体制1-比特雷达目标重构问题降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毫米波雷达高精度探测、空中编队协同探测等新的应用需求的出现,器件能力不足、复杂电磁环境数据传输带宽受限等因素,逐渐成为常规雷达系统面临的挑战。如,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虚拟操控系统,将雷达搭载于手表、音响等设备,利用雷达技术捕捉人的手势,对机器进行隔空操作。要求探测精度达到亚毫米级,这种情况下所需探测带宽可达数GHz甚至10GHz以上,同时,对功耗和体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主流模数转换器(ADC)采样率3GHz,采样率≥10GHz的超高速ADC短期内难以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当ADC采样率1GHz时,单芯片功耗大,如,ADI公司AD9625-2000芯片(单通道、12比特量化、采样率2GHz)功耗达3.48W。
针对这一挑战,1-比特雷达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常规雷达的差异在于,1-比特雷达采用1-比特ADC对接收信号进行采样和量化,每个复采样点的实部和虚部均仅用1个比特表示,即当实部或者虚部输入信号大于给定阈值时,量化输出为1,否则为-1。基于1-比特ADC对信号进行采样和量化,也称为1-比特感知。显然,与常规高精度ADC相比,二者均采用奈奎斯特采样率的条件下,1-比特ADC可以大幅降低阵面数据产生速率,进而降低数据传输、存储对硬件需求。另一方面,1-比特ADC仅需要一个比较器即可实现,可以在低功耗的条件下实现超高速率采样。
由于雷达接收机数字信号处理增益可达60dB以上,复杂杂波和多目标环境下,高度非线性1-比特量化产生的谐波分量,将对目标检测产生复杂影响,线性处理方法无法有效抑制谐波。然而,当前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如近似消息传递算法(GAMP)等,难以解决雷达中所面临的大规模、高维度目标重构问题。以全数字化阵列雷达为例,假设天线单元数为40,单帧脉冲个数为25,快时间域采样点数为1000,目标检测时需要联合处理的采样点数为40×25×1000=106。进一步,假设待重构目标向量维度与采样点数相同,那么,对应的信号模型中观测矩阵维度为106×106。如果观测矩阵每个复元素用4个字节表示,仅观测矩阵的所需存储空间就高达3T Byte以上,现有硬件能力无法满足实时性存储、读取和处理能力需求。因此,非线性重构算法无法求解雷达目标重构问题,必须研究有效的降维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连续波体制1-比特雷达目标重构问题降维方法,能够大幅降低重构模型的维度,解决由于维度过高常规非线性重构算法无法求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波体制1-比特雷达目标重构问题降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接收端,对单帧1-比特数据立方体进行三维快速傅里叶变换3-D FFT,在慢时间域、空域和快时间域三个域完成对目标信号的相参积累,得到三维频域数据立方体;
(2)对三维频域数据立方体,进行三维恒虚警(CFAR)预检测,得到预检测到的目标点迹信息,包括每个点迹所在的慢时间单元、空域单元和快时间单元编号;
(3)基于预检测点迹所在的快时间、空域和慢时间单元编号,计算降维观测矩阵,用降维观测矩阵代替原始观测矩阵,获得降维观测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982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