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化钒-孔道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65192.4 | 申请日: | 201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8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曹宏斌;宁朋歌;杨海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G11/30 | 分类号: | H01G11/30;H01G11/32;H01G11/36;H01G11/46;H01M4/36;H01M4/485;H01M4/62;C22B7/00;C22B3/28;C22B34/22;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氮化 孔道 纳米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化钒‑孔道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方法通过萃取提取钒氧酸根溶液中的V,从而降低了制备过程对于钒氧酸根溶液中钒物种纯度的要求,降低了制备过程的成本,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氮化钒‑孔道碳纳米复合材料中氮化钒的平均粒径为2‑10nm,且其均匀分布在孔道碳上,孔道碳的成分包含石墨碳和无定型碳,从而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氮化钒‑孔道碳纳米复合材料中的V物种主要以氮化钒形式存在,其含量最高可达42.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氮化钒-孔道碳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氮化钒由于其显著的电化学特殊性、化学稳定性,在储能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材料合成步骤复杂、条件苛刻、产物颗粒团聚是制备工艺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据文献报道,很多氮化物(特别地,包含s-区元素)制备过程对空气和水分非常敏感。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会影响产物中氮化物的含量。为了避免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团聚,文献报道中通常在煅烧过程中加入模板(三聚氰胺)或者通过水热的方法将含钒物质负载在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上,接着将产物置于氨气气氛下煅烧;因此,其与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氟化物相比发展较慢;同时,较高的原料成本制约了其作为储能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以下三类:
(1)在氮气或者氨气的氛围下煅烧过渡金属与碳的混合物;产物中氮化物含量低;
(2)氨解二元过渡金属化合物(氯化物、硫化物、氧化物);可以避免金属烧结;
(3)气相沉积法制备过渡金属氮化物薄膜。在制备薄膜产物中广泛应用,产物为纳米或微米晶体;
其他方法还包括:固态复分解反应、溶剂热、溶胶合成等。
Xin Bin Yang等人报道了氮化钒/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将0.2g偏钒酸胺溶解在体积比为9:1的水:乙醇的混合溶液中,使用盐酸将溶液pH调到2-3之间,将溶液置于100ml的水热釜中,随后加入30ml的氧化石墨烯(2mg/ml),水热釜在180℃条件下维持24h;(2)将步骤(1)得到的产物在氩气和氨气的混合气条件下煅烧,最终得到氮化钒/石墨烯复合物(参见文献Wang R,Lang J,Zhang P,et al.Fast and LargeLithium Storage in 3D Porous VN Nanowires–Graphene Composite as a SuperiorAnode Toward High-Performance Hybrid Supercapacitors[J].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2015,25(15):2270-2278);上述制备工艺不仅复杂,同时还需要加入石墨烯,提高了制备成本。
CN109205590A公开了一种负载于3D碳泡沫骨架上的氮化钒纳米簇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碳化三聚氰胺泡沫,得到3D碳泡沫体;第二步,将第一步中3D碳泡沫体浸入溶液A中,并进行水热反应;溶液A是将浓度为10~30mol/L的偏钒酸铵、1~10mol/L的六次甲基四胺和草酸水溶液以(1~3):(1~4):(1~5)的体积比混合,搅拌充分得到;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将3D碳泡沫体采用水和无水乙醇交替进行冲洗,冷冻干燥,得到中间产物;第三步,将上述所得中间产物进行煅烧,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得到负载于3D碳骨架上的氮化钒纳米簇;此方案采用钒源只能采用化学纯的偏钒酸铵,其制备过程较复杂,成本较高。
CN109280934A公开了一种碳包覆的氮化钒电催化剂,以富碳有机物为碳源,以金属钒盐为钒源,以尿素、碳酸氨、碳酸氢铵等为氮源,通过机械法混合均匀后通过一步煅烧得到碳包覆的VN纳米粒子,此方案制备得到的碳包覆的氮化钒的纯度不足,产物中的碳均为无定型碳,制备成本也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51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