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蒙花提取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64970.8 | 申请日: | 201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23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陈瑜;李波;杜霄烨;徐静;徐志建;蔡婷婷;张腾;朱维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主分类号: | C07H17/07 | 分类号: | C07H17/07;C07H15/18;C07H1/08;A61K31/7048;A61K31/7032;A61P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李雪芹;徐琳 |
地址: | 20120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蒙花 提取物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密蒙花提取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用于治疗或预防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药物中的用途。本申请采用水性溶液提取密蒙花,得到了一种密蒙花提取物,在该提取物中,芹菜素‑7,4’‑二‑O‑β‑D‑葡糖苷酸、松果菊苷、毛蕊花甙、异毛蕊花苷和芹菜素‑7‑O‑芸香糖甙五种化合物的总重量占提取物总重量的10%以上。经过实验验证,上述提取物对VEGFR‑1和VEGFR‑2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并且可以显著抑制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发生,可被用于治疗或预防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密蒙花提取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药物中的用途,以及含有所述密蒙花提取物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死亡为核心病理改变的,可引起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的眼底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致盲性眼部疾病,主要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以及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等病症。其中,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全球约有3000万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此而致盲,在全球致盲原因中居第三位。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该疾病已逐渐成为5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原因。目前,AMD治疗主要以抗VEGF药物为主,如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哌加他尼等,但该类药物存在给药途径局限(眼内注射)、易致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眼内炎、眼压增高、前房炎症、胃肠道反应、休克、心力衰竭)等副作用。DR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也是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已成为20-64岁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则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视力受损的常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加长而逐渐升高,10年以上者发病率增至69%~90%。病程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约2%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约10%的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视力损伤。光感受器细胞死亡及其导致感光功能障碍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早期。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感受器细胞死亡的现代医学治疗干预尚存在大量空白。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而其中DR人群也将不断增加。目前,DR、DME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持续高血糖状态下视网膜缺氧导致了视网膜屏障破坏和血管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DR、DME的发生。RP是一种以遗传因素为主导的进行性、营养不良性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涉及基因多样,甚至同一基因可在不同患者中表现为不同的突变,在全球各国的发病率约为1/4000,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最严重的致盲性眼部疾病之一。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夜盲、进行性视野缩窄,晚期可致管状视野和中心视力丧失,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视杆细胞病变同样会导致视网膜内VEGF形成,因此抗VEGF药物可能对早期的RP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新生血管的形成被认为是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和重要临床表现,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则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作密切相关。VEGF与特异性受体VEGFR-1和VEGFR-2结合后可调控血管通透性及内皮细胞的增生、移行,发生自身磷酸化,激活后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从而导致机体产生分解血管基底膜所需要的蛋白酶及整合素,降解血管基底膜、促使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最终形成血管管腔。目前医学上已经证实VEGFR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因此,现有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一线治疗药物多以抗VEGFR化药为主,采用眼内玻璃体注射给药,能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但治疗的同时也伴有诸如易致眼部感染、眼内压升高以及胃肠道不适等多种不良反应,且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药物失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49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