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定桑叶是否经霜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161860.6 | 申请日: | 201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070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郭威;王亮;曲永胜;邹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34;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文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51 | 代理人: | 欧阳石文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定 桑叶 是否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利用非靶向植物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区分经霜和未经霜桑叶的方法。具体提供一种鉴定桑叶是否经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差异性标志物的相对比值之一种或多种来判别:枸橼酸衍生物/绿原酸、桑皮苷F/绿原酸、和色氨酸/绿原酸。采用本发明的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区分霜桑叶和桑叶,直观的判别其分类情况,快速、准确地获得了可区分两者的差异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桑叶是否经霜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
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植物代谢组学可对植物提取物中代谢组进行高通量、无偏差的全面分析,较为全面地研究植物复杂代谢过程及其产物,从而为植物研究提供一个整体全面的分析平台,可最大程度地反映中药化学成分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从整体上研究植物代谢物的变化,为分析植物次生代谢网络结构、限速步骤、解析细胞活动过程以及寻找植物间的亲缘关系等等提供了可能,因此近年来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将植物代谢组学分为非靶向代谢组学和靶向代谢组学。非靶向代谢组学是一种无偏向的对植物代谢组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代谢组学,靶向代谢组学是一种定向的分析,主要针对某一类目标成分进行分析。目前,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由于其无偏向特点,可对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差异性进行系统全面研究,其在植物活性物质差异分析、代谢机制和相关代谢网络,尤其是植物品种、产地、收获时间差异性鉴别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现代研究表明霜桑叶和未经霜桑叶差异显著。王笃军等研究表明,霜桑叶的镇咳、祛痰效果优于未经霜桑叶([1] 王笃军,康立欣,赵力,王丹,魏渊,欧阳臻.桑叶经霜对其传统功效清肺润燥作用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29(09):1546-1550+1601.),在前期药理实验中也发现霜桑叶的解热效果优于未经霜桑叶,且持续时间长,由此可见,霜桑叶与未经霜桑叶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临床不可等同使用。
中医历来认为霜桑叶具有上乘品质,《本草图经》中指出“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即采收”,《本草求真》中提到“用腊月不落桑叶”,《百草镜》载“冬至后采者良”。2015版《中国药典》中规定桑叶为桑科植物桑
但霜桑叶和未经霜桑叶人工难以区分,且信服力太弱,颜辉等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霜桑叶和未经霜桑叶,发现10000~8400cm-1的短波近红外波段对鉴别有贡献([2] 颜辉,韩邦兴,吴琼英,江明珠.近红外光谱结合PLSDA鉴别桑叶收获时间[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但近红外光谱法仅能笼统、模糊地表征含氢基团的吸收差异,不能指认差异的具体来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未经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618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