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除磷多孔陶瓷滤球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24854.3 | 申请日: | 201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5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薛强;陈新;马梓涵;陈亿军;陈朱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4B33/135 | 分类号: | C04B33/135;C04B33/132;C04B33/13;C04B33/32;C04B38/10;C04B38/02;B01J20/02;B01J20/28;C02F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磷 滤球 多孔陶瓷 制备 固体废弃物 水体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 焙烧 协同 环保技术领域 拜耳法赤泥 原料预处理 质量百分比 资源化利用 孔隙分布 理化性质 原料粒径 成孔剂 激发剂 孔隙率 能力强 吸水率 黏结剂 陈化 级配 控温 泥膏 水力 造粒 堆积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体除磷多孔陶瓷滤球的制备方法,以典型固体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协同处置;包括:原料预处理,控制原料粒径和级配;原料均匀混合成泥膏;造粒及陈化;梯度控温焙烧;其中,按照质量百分比,原料的组分为:21%~65%拜耳法赤泥、9~38%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4%~23%激发剂、3%~15%成孔剂、5%~10%黏结剂。本发明提供的制成的一种水体除磷多孔陶瓷滤球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多孔陶瓷滤球具有孔隙率高、孔隙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吸水率高、除磷能力强速度快和抗水力冲击强度高等优点,滤球的各种理化性质优良,可应用于水体除磷,又能实现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化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堆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体除磷多孔陶瓷滤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除磷多孔陶瓷滤球是吸附法除磷的重要媒介。现有技术中,基于废物循环再利用的思想,开发了以废弃物为原料展开除磷材料制备的方案。金属冶炼不可避免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其组分中含金属氧化物,且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高效除磷材料,但直接应用于水体吸附除磷后难于水泥分离且不可再生,易产生二次污染;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随粒径减少,对磷的吸附性越强,但解吸附能力随粒径减小而减少,不利于再生,且本身存在重金属浸出风险,环境不友好;粉煤灰亦可作为磷的吸附剂,但同样也存在上述问题。可见直接采用常见的固废作为水体除磷吸附材料存在诸多弊端。影响多孔陶瓷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效孔隙度,比表面积,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以及抗粉化率,由于原料粒径细,难以混合均匀,降低陶粒成功率;传统造孔剂如淀粉等有机造孔剂,碳粉等无机造孔剂作为第二相引入,亦不易混合均匀,且烧结过程中产生烧结收缩,造成孔隙分布不均且部分闭合,影响除磷效果;此外部分成孔剂在高温条件下,易产生有毒气体,不利于环保;制备除磷陶粒既要保证有效孔隙度足够大,又要具备较强的抗磨蚀能力,因此,根据主原材料成分需加入含硅、钙物质进行调整,构建Al2O3-CaO-SiO2三元相制陶体系,而非固废材料的加入势必增加环境负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此外,除磷陶粒需以其高效吸附性为主要功用,而传统除磷陶粒制备从配比与烧成工艺进行性能优化,产品的除磷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除磷多孔陶瓷滤球的制备方法,达到了以典型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并通过控制原材料粒径大小与级配,实现协同处置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提升孔隙率、孔隙分布均匀性、比表面积、吸水率、除磷能力、抗水力冲击强度以及降低能耗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体除磷多孔陶瓷滤球的制备方法,以典型固体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协同处置;包括:
原料预处理,控制原料粒径和级配;
原料均匀混合成泥膏;
造粒及陈化;
梯度控温焙烧;
其中,按照质量百分比,原料的组分为:21%~65%拜耳法赤泥、9~38%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4%~23%激发剂、3%~15%成孔剂、5%~10%黏结剂。
进一步地,所述原料预处理,控制原料粒径和级配包括:
将原料中的各组分,分别于105℃环境下干燥1h以上,而后各自进行破碎和球磨;
将球磨后的所述拜耳法赤泥和所述激发剂均过100目筛,将所述成孔剂过100目以上筛,将所述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粒径控制在-100目~200目。
进一步地,所述原料均匀混合成泥膏包括:
将预处理后的原料置于密闭的搅拌机中,气吹3~5min;
向搅拌机中喷洒水雾,吸附捕捉粉尘,使得搅拌后的膏体含水率达到塑限,得到泥膏。
进一步地,所述造粒及陈化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24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