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持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23005.6 | 申请日: | 2019-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3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谢明健;李佶;钟红风;张士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F3/00 | 分类号: | B25F3/00;B25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陈烨;李辉 |
地址: | 2151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工具 刀具主轴 动力机构 中心轴线 锤冲击机构 间歇冲击 导向套 第一端 撞锤 动力机构驱动 冲击钻孔 用户体验 高冲击 工作头 并绕 机身 夹头 紧凑 容纳 配合 优化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持工具,包括:动力机构;具有中心轴线的刀具主轴,刀具主轴由动力机构驱动并绕中心轴线旋转;刀具主轴具有远离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和靠近动力机构的第二端,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工作头的夹头;锤冲击机构,包括:间歇冲击组件,撞锤,导向套;在手持工具用于冲击钻孔的情况下,撞锤在作旋转运动的同时在间歇冲击组件与导向套配合下,沿着中心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周期性撞击刀具主轴,手持工具具有用于容纳锤冲击机构的第一机壳部,第一机壳部的径向尺寸范围在45毫米至70毫米之间。本发明所提供的手持工具,在保证具有较高冲击效率的前提下,优化了内部结构,机身紧凑小巧,操作方便,用户体验较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击钻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手持工具。
背景技术
在冲击钻孔技术领域中,旋转撞击机构由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驱动,以给枪钻提供旋转和撞击,从而间歇地将旋转撞击力传递到顶端工具以便执行诸如拧紧螺钉之类的操作。相关技术中,通过在普通枪钻上安装主动冲击结构以形成冲击钻模式,这种方式通常造成枪钻的整机尺寸过大,重量较重,用户体验较差。
如何使得冲击钻孔工具在保证具有较高冲击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整机尺寸、降低整机重量,从而提高用户体验,亟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优化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手持工具,所述手持工具能在保证具有较高冲击效率的前提下,优化了内部结构,机身紧凑小巧,操作方便,用户体验较佳。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手持工具,至少包括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两种工作模式,该手持工具包括:
壳体;
动力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包括马达及由马达驱动的传动机构;
具有中心轴线的刀具主轴,所述刀具主轴由所述传动机构驱动并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所述刀具主轴具有远离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一端和靠近所述动力机构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工作头的夹头;
锤冲击机构,包括:撞锤,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撞锤与所述导向件之一上的曲面引导部,设置在另一个上的转换件,以及与所述撞锤抵接的蓄能机构;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相对所述导向件旋转,所述曲面引导部通过所述转换件能驱动所述撞锤克服所述蓄能机构的作用力沿所述中心轴线朝第一方向运动,所述蓄能机构能够驱动所述撞锤沿所述中心轴线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以冲击所述刀具主轴;非冲击模式下,所述撞锤与所述导向件无相对旋转;
所述手持工具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工作模式的模式调节机构,所述模式调节机构与所述锤冲击机构至少部分径向重叠;
所述壳体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锤冲击机构的第一机壳部,所述第一机壳部的径向尺寸范围在45毫米至70毫米之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式调节机构与所述导向件、所述撞锤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部分径向重叠。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式调节机构包括冲击切换环、以及模式切换钮,所述模式切换钮可操作地驱动所述冲击切换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冲击切换环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冲击切换环与所述锤冲击机构啮合,所述导向件与所述撞锤之间能产生相对转动,所述手持工具处于冲击模式;所述冲击切换环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冲击切换环与所述锤冲击机构分离,所述导向件与所述撞锤之间无法产生相对转动,所述手持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所述冲击切换环和模式切换钮中至少之一与所述导向件至少部分径向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件上设置有第一齿纹,所述冲击切换环上设置有第二齿纹,在冲击模式下,所述第一齿纹与所述第二齿纹啮合;在非冲击模式下,所述第一齿纹与所述第二齿纹脱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230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