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骨架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9345.1 | 申请日: | 2019-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3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雅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3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吸收部 保险杠加强件 车辆宽度方向 构成构件 载荷传递 车辆骨架 方式配置 中空状 上壁部 上表面 下壁部 下表面 延伸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骨架构造,具有保险杠加强件和冲击吸收部,保险杠加强件具备:上侧构成构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以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的部位与冲击吸收部的上部侧对应的方式配置,形成为中空状;及下侧构成构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以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的部位与冲击吸收部的下部侧对应的方式配置,形成为中空状,在中间构成部设置有载荷传递抑制部,中间构成部是保险杠加强件的构成部,且是比构成上侧构成构件的上表面的上壁部靠车辆下方侧且比构成下侧构成构件的下表面的下壁部靠车辆上方侧的部位,载荷传递抑制部抑制在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从冲击吸收部侧的相反一侧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的从中间构成部向冲击吸收部的载荷传递。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骨架构造。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配置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骨架构造(参照日本特开2015-15760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173200号公报)。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5760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前保险杠加强件由上侧构成构件和下侧构成构件构成,它们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而配置。简单来说,上侧构成构件及下侧构成构件以一定的板厚形成为截面矩形状,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的后壁面接合于前纵梁的前端部。在这样的结构中,风能够在上侧构成构件与下侧构成构件之间通过。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技术,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会从上侧构成构件的下壁部及下侧构成构件的上壁部分别向前纵梁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传递碰撞载荷。因而,在前纵梁的前端部侧设置有闭合截面构造的冲击吸收部的情况下,难以使冲击吸收部以期望的变形方式变形。由此,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的冲击吸收量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在使保险杠加强件具有通风性的同时良好地确保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吸收量的车辆骨架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车辆骨架构造具有:保险杠加强件,配置于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及冲击吸收部,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朝向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侧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构成为闭合截面构造,通过来自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规定值以上的载荷输入而压缩变形,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具备:上侧构成构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以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的部位与所述冲击吸收部的上部侧对应的方式配置,形成为中空状;及下侧构成构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以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的部位与所述冲击吸收部的下部侧对应的方式配置,并且相对于所述上侧构成构件隔开间隔而配置于车辆下方侧,形成为中空状,在中间构成部设置有载荷传递抑制部,所述中间构成部是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构成部,且是比构成所述上侧构成构件的上表面的上壁部靠车辆下方侧且比构成所述下侧构成构件的下表面的下壁部靠车辆上方侧的部位,所述载荷传递抑制部抑制在相对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从所述冲击吸收部一侧的相反侧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的从所述中间构成部向所述冲击吸收部的载荷传递。
根据上述结构,当向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输入了碰撞载荷时,该碰撞载荷向冲击吸收部传递。由此,冲击吸收部压缩变形,进行能量吸收。另一方面,在保险杠加强件中,上侧构成构件和下侧构成构件互相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风能够穿过两者之间。
在此,在中间构成部设置有载荷传递抑制部,中间构成部是保险杠加强件的构成部,且是比构成上侧构成构件的上表面的上壁部靠车辆下方侧且比构成下侧构成构件的下表面的下壁部靠车辆上方侧的部位。载荷传递抑制部抑制在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从冲击吸收部一侧的相反侧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的从中间构成部向冲击吸收部的载荷传递。因而,在车辆碰撞时输入到保险杠加强件的碰撞载荷与冲击吸收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相比向冲击吸收部的上端侧及下端侧良好地传递,因此冲击吸收部良好地压缩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93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安装结构和汽车
- 下一篇: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