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防冲促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81900.6 | 申请日: | 2019-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7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谭伦武;谷祖鹏;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B3/02;E02B8/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王虹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能部件 消能板 促淤装置 防冲 浮体 消能 建筑物 清水 河道 板面垂直 防护区域 扰流通道 柔性绳索 下游河床 低水 固连 锚固 水中 冲刷 串联 河床 淹没 上层 水面 上游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防冲促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位于防护区域上游、浮于水面的消能部件以及将消能部件锚固于河床的系泊部件;所述消能部件包括一个或多个沿流向以柔性绳索串联的消能浮体,所述消能浮体包括多个板面垂直于流向布置的消能板,所述消能板间刚性固连且形成沿流向的扰流通道,所述消能板淹没于水中高度与水流上层清水高度对应。本发明克服了低水整治建筑物“清水下泄”的缺点,装置下游河床不会产生持续冲刷,从而有利于保证长久的整治效果,并且避免了传统整治建筑物经常发生水毁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河工程,具体地指一种河道防冲促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修筑低水整治建筑物是常用的技术措施之一,如修筑淹没丁坝、潜锁坝、鱼嘴、护滩带、护滩潜堤、护底带等。由于河道中水体具有“上层流速大而含沙量小,下层流速小而含沙量大”的特点,因此,低水整治建筑物导沙功能强于调水功能,阻碍了推移质和水体下层泥沙向下游输移,大量泥沙被滞留在整治建筑上游或导向整治建筑物两侧,上层低含沙量水流则顺畅地通过整治建筑物顶部排向下游,形成“清水下泄”的现象。受“清水下泄”的影响,低水整治建筑物下游河床往往会产生大范围持续冲刷,造成工程效果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弱甚至失效,同时,下游冲刷对整治建筑物的稳定也产生不利影响。
公开号为CN168753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河床与海床泥沙截留、促淤积防冲刷的装置,包括浮体、浮帘、过沙窗口、锚定构件,锚定构件固定于河床,浮体将浮帘漂浮于水体中,泥沙从浮帘底部的过沙窗口进入下游淤积,该装置的缺点为:1.从“水流的大部份底部来流被浮帘导向水流上部”可知,浮帘顶部位于水体下部,清水依然是从浮帘顶部越过将下游冲刷,对下游河床仍会造成大范围冲刷,无法解决清水下泄问题;2.无法对浮帘上方流过的清水进行消能,减缓下游冲刷速度;3.浮帘在水中由于水流影响上端会向下游倾斜,流速大时甚至水平,造成淤积效果大大减弱; 4.浮帘上的过沙窗口尺寸无论如何设置,终会滞留一部分泥沙至浮帘上游侧,削弱下方的淤积效果;5.大范围的浮帘设置将阻隔水体与河床的物质交换,不利于河流中底栖生物的生存。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将上层清水消能减速防止冲刷下游、下层水体顺利通过后在下游淤积的河道防冲促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上层清水消能减速防止冲刷下游、下层水体顺利通过后在下游淤积的河道防冲促淤装置及安装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河道防冲促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防护区域上游、浮于水面的消能部件以及将消能部件锚固于河床的系泊部件;
所述消能部件包括一个或多个沿流向以柔性绳索串联的消能浮体,所述消能浮体包括多个板面垂直于流向布置的消能板,所述消能板间刚性固连且形成沿流向的扰流通道,所述消能板淹没于水中高度为水深的1/10-1/2。
优选的,所述消能浮体内多个消能板垂直于流向间隔布置成行,多行消能板沿流向间隔布置成阵列,相邻两行消能板间沿垂直于流向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通道由各行消能板内的间隙沿流向连通形成,相邻两行消能板中后一行消能板的各板体将前一行消能板各间隙沿垂直流向完全阻挡。
优选的,所述消能浮体还包括立方体框架,多个所述消能板间通过杆件连接成整体且固连于立方体框架内。
优选的,所述系泊部件包括河床上的锚石以及通过锚链与锚石连接的水面上的浮筒,消能浮体通过柔性绳索连接于浮筒上。
优选的,所述消能板淹没于水中高度为水深的1/5-1/3。
优选的,所述消能浮体宽度为与防护区域沿垂直于流向的宽度对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河道防冲促淤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819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生态水位衔接的河流梯级开发设计和调度运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河道治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