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计算粗糙弹性界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71769.5 | 申请日: | 2019-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292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肖会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 粗糙 弹性 界面 接触 刚度 方法 | ||
1.一种计算粗糙弹性界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S1:用等效薄层替代粗糙接触界面,计算薄层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
S2:基于薄层材料的模量参数表征粗糙弹性界面的接触刚度,推导粗糙弹性界面切向接触刚度与法向接触刚度的比值表达式;
S3:根据粗糙表面的微接触变形机理,获得粗糙弹性界面的法向接触刚度;
S4:结合法向接触刚度和界面接触刚度比值表达式,计算粗糙弹性界面的切向接触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粗糙弹性界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具体包括步骤如下:
粗糙表面由多个具有相同曲率半径β和不同高度z的微凸体构成,确定单个微凸体接触变形产生的等效弹性模量e和剪切模量g分别为:
式中,E和G分别为接触体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β为微凸体的曲率半径,w为微凸体在法向方向上的接触变形量,χ为发生切向变形的微凸体粘滞区长度与接触区域总长度的比值,取χ=1/2;
薄层的等效弹性模量E0(hn)和剪切模量G0(hn)分别为:
式中,N为粗糙接触界面上微凸体的总个数,N=nAn,n表示微凸体在粗糙接触界面上的密度,An表示名义接触面积,φn(zn)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σ为微凸体高度的标准差;h为粗糙接触界面的均面与刚性平面的距离,ys为粗糙接触界面与微凸体高度均面的距离;z为微凸体的高度;hn=h/σ,ysn=ys/σ,zn=z/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粗糙弹性界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具体包括步骤如下:
等效薄层的法向刚度Kn和切向刚度Kt分别满足Kn=An·E0/H0,Kt=An·G0/H0,H0表示等效薄层的厚度;粗糙弹性界面的切向接触刚度与法向接触刚度之比为:
其中,An表示名义接触面积,E0为等效薄层的弹性模量,G0为等效薄层的剪切模量,G为接触体的剪切模量,E为接触体的弹性模量,σ为微凸体高度的标准差,β表示微凸体的曲率半径,hn、ysn、zn为无量纲参数,hn=h/σ,ysn=ys/σ,zn=z/σ,h为粗糙接触界面的均面与刚性平面的距离,ys为粗糙接触界面与微凸体高度均面的距离,z表示微凸体的高度,φn(zn)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粗糙弹性界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具体如下:
单个微凸体的法向接触刚度表示为:
粗糙弹性界面的法向接触刚度为:
其中,f(w)为单个微凸体与刚性平面接触时的法向接触载荷,w为法向接触变形量,N表示粗糙表面上微凸体的总个数,E为接触体的弹性模量,σ为微凸体高度的标准差,β表示微凸体的曲率半径,hn、ysn、zn为无量纲参数,hn=h/σ,ysn=ys/σ,zn=z/σ,h为粗糙接触界面的均面与刚性平面的距离,ys为粗糙接触界面与微凸体高度均面的距离,z表示微凸体的高度,φn(zn)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粗糙弹性界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具体为:
粗糙弹性界面的切向接触刚度为:
其中,sr为粗糙弹性界面的切向接触刚度与法向接触刚度之比,Kn为粗糙弹性界面的法向接触刚度,N表示粗糙表面上微凸体的总个数,σ为微凸体高度的标准差,hn、ysn、zn为无量纲参数,hn=h/σ,ysn=ys/σ,zn=z/σ,h为粗糙接触界面的均面与刚性平面的距离,ys为粗糙接触界面与微凸体高度均面的距离,z表示微凸体的高度,φn(zn)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7176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