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吸收水击压力的液罐车卸料管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7580.9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5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吴小德;耿丽;伍子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7D7/72 | 分类号: | B67D7/72;B67D7/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刘克宽 |
地址: | 523407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料管道 油泵 可伸缩气囊 水击压力 液罐车 流量计 过滤器 蓄能器 液罐体 卷盘 吸收 加油 惰性压缩气体 操作安全性 输出端连接 设备损坏 压力波动 依次设置 输入端 卸料口 壳体 卸料 油腔 填充 体内 | ||
本发明涉及液罐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吸收水击压力的液罐车卸料管道系统,其结构包括液罐体和油泵,液罐体的卸料口通过卸料管道与油泵连接,还包括依次设置的过滤器、流量计和加油卷盘,过滤器的输入端与油泵的输出端连接,流量计和加油卷盘之间的卸料管道上设置有蓄能器;蓄能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可伸缩气囊和设置于可伸缩气囊外的油腔,可伸缩气囊内填充有惰性压缩气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卸料管道系统在卸料时,能及时、快速、安全地将卸料管道产生的水击压力吸收掉,使卸料管道内的压力波动小,从而有效保护卸料管道上的设备损坏,保障操作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罐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吸收水击压力的液罐车卸料管道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液体罐车,比较常见的卸料方式为通过油泵将罐体内的液体加压,然后经管道输送出去,但是,如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突然关闭卸料阀门的紧急情况,管道内的压力会突然升高,升高的压力称为水击压力,这样水击压力过高就会对管道上的设备造成损坏,例如卸料管道中通常安装有过滤器,过滤器内的滤芯为纸质材料,比较容易损坏,如果出现较大的水击压力,滤芯很容易就出现破损,丧失过滤功能,因此,现有的卸料管道系统发生水击压力时,容易损坏管道上的设备,进而影响操作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吸收水击压力的液罐车卸料管道系统,该系统能够消除卸料管道上产生的水击压力,避免卸料管道上的设备损坏,保障操作安全性。
提供一种具有吸收水击压力的液罐车卸料管道系统,包括液罐体和油泵,所述液罐体的卸料口通过卸料管道与所述油泵连接,所述卸料管道上设置有卸料阀门,液罐车卸料管道系统还包括依次设置的过滤器、流量计和加油卷盘,所述过滤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油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计和所述加油卷盘之间的卸料管道上设置有蓄能器;所述蓄能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可伸缩气囊和设置于所述可伸缩气囊外的油腔,所述可伸缩气囊内填充有惰性压缩气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油腔的一端设置有出料端口,所述出料端口与所述卸料管道通过法兰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伸缩气囊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安装有气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油腔的出料端口处均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伸缩气囊为橡胶气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油卷盘的输出端连接储油罐。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吸收水击压力的液罐车卸料管道系统,包括液罐体和油泵,液罐体的卸料口通过卸料管道与油泵连接,卸料管道上设置有卸料阀门,还包括依次设置的过滤器、流量计和加油卷盘,过滤器的输入端与油泵的输出端连接,流量计和加油卷盘之间的卸料管道上设置有蓄能器;蓄能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可伸缩气囊和设置于可伸缩气囊外的油腔,可伸缩气囊内填充有惰性压缩气体。工作时,蓄能器的可伸缩气囊内预先充入一定压力的惰性压缩气体,当卸料管道的压力低于蓄能器的压力时,蓄能器内的可伸缩气囊会膨胀至最大,蓄能器不起作用;当出现需要关闭卸料阀门的紧急情况时,卸料管道会产生水击压力,该压力高于蓄能器的压力时,蓄能器内的可伸缩气囊立刻被压缩,使油腔内的容积扩大,从而吸收了卸料管道内过大的压力,进而使管道内的压力被限制在安全范围内。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卸料管道系统在卸料时,能及时、快速、安全地将卸料管道产生的水击压力吸收掉,使卸料管道内的压力波动小,从而有效保护卸料管道上的设备损坏,保障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75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乳液抽转装置
- 下一篇:液体存储供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