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把手水桶的注塑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59546.7 | 申请日: | 2019-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9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久欣世宇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30;B29C45/40;B29C45/33;B29L22/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615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把手 水桶 注塑 方法 | ||
1.一种带把手水桶的注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注塑模具准备,提供配对使用的动模与定模,动模包括动模板(50),动模板(50)开设有凹陷槽(501),所述凹陷槽(501)内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第一镶件(51),所述第一镶件(51)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模仁(511)、第二模仁(512)以及第三模仁(513);所述第一模仁(511)的一端面与凹陷槽(501)连接,第一模仁(511)的另一端面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模仁(512)的一端面设置有可卡设于第一卡槽内的卡块,第二模仁(512)的另一端面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三模仁(513)卡设于第二卡槽内,所述定模板(40)的上端面开设有与成型口(43)连通的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槽内嵌设有第五镶件(42),所述第五镶件(42)的端面与第一镶件(51)的上端面形成第一型腔(50a)的一部分,所述凹陷槽(501)的侧壁与第一镶件(51)外壁之间形成第一环槽(1b),所述第一环槽(1b)内设置有第二镶件(52),所述第二镶件(52)开设有两个通槽(521),所述通槽(521)内嵌设有第三镶件(53);定模包括定模板(40),定模板(40)开设有供第一镶件(51)插入的成型口(43),定模板(40)朝向于动模板(50)的一端面上开设有与成型口(43)连通的第二环槽(1b),所述第二环槽(1b)内设置有第四镶件(41),所述第四镶件(41)开设有供第一镶件(51)穿设的通孔(411);
步骤2、合模,将动模与定模分别安装在注塑机上,合模后第一镶件(51)、第二镶件(52)、第四镶件(41)的外轮廓与成型口(43)的内壁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桶体(1)的第一型腔(50a);第二镶件(52)、第三镶件(53)与第四镶件(41)的外轮廓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把手(2)的第二型腔(50b);
步骤3、注塑,注塑模具还包括注浇系统,注浇系统包括热流道板(30)、第一热唧咀(35)、第二热唧咀(33)与第三热唧咀(34),所述第一热唧咀(35)与热流道板(30)连接,热流道板(30)内开设有主流道(31)以及连接主流道(31)的两个分流道(32),将第一热唧咀(35)与主流道(31)连通,第二热唧咀(33)与第三热唧咀(34)分别与分流道(32)连通,第一热唧咀(35)上还设置有一个浇口套(36),第二热唧咀(33)的喷嘴与第一型腔(50a)连接,第三热唧咀(34)的喷嘴与第二型腔(50b)连接,注塑时塑化的热塑性树脂从浇口套(36)进入到第一热唧咀(35)内,通过第一热唧咀(35)将热塑性树脂带入到主流道(31)内,并利用两个分流道(32)使得热塑性树脂进入到第二热唧咀(33)与第三热唧咀(34)内,第二热唧咀(33)连接有第一针阀(110),第三热唧咀(34)连接有第二针阀(120),在注塑过程中第一针阀(110)先打开热塑性树脂先进入到第二热唧咀(33)内对第一型腔(50a)进行注塑,第二针阀(120)相对第一针阀(110)开启后延迟5~9s后打开,热塑性树脂第三热唧咀(34)内对第二型腔(50b)进行注塑,第二热唧咀(33)与第三热唧咀(34)将热塑性树脂分别带入到第一型腔(50a)与第二型腔(50b)内,直到热塑性树脂填充满第一型腔(50a)与第二型腔(50b);
步骤4、脱模,脱模过程中同步进行侧抽芯装配,注塑模具内设置了两个侧抽芯机构(100),侧抽芯机构(100)包括了斜导柱(103)、与斜导柱(103)配合的侧滑块(102)、穿设于侧滑块(102)且一端穿过第一型腔(50a)与第二型腔(50b)的成型杆(104)以及顶出组件,所述顶出组件包括一端从侧滑块(102)内延伸至第二型腔(50b)侧端面的顶出杆(105),所述顶出杆(105)内部开设有导向孔(1051),所述成型杆(104)穿设于导向孔(1051)并可沿导向孔(1051)发生轴向滑动,所述侧滑块(102)还开设有供斜导柱(103)穿设斜导孔(1023),所述斜导孔(1023)的孔径大于斜导柱(103)的直径,动模与定模在分离时,斜导柱(103)先于斜导孔(1023)内进行一段滑移,直到斜导柱(103)的外壁抵接到斜导孔(1023)的内壁上驱动侧滑块(102)滑动;脱模时,动模与定模缓慢分离,侧滑块(102)在斜导柱(103)作用下进行滑动,侧滑块(102)的滑动驱动成型杆(104)往远离第一型腔(50a)一侧位移,顶出杆(105)与成型杆(104)运动方向相反往第一型腔(50a)一侧运动,推动把手(2)上的卡管(2a)朝向桶体(1)的卡接柱一侧位移,在完成桶体(1)与把手(2)脱模的同时,把手(2)上的卡管(2a)套设到桶体(1)上的卡接头(1a)内;
所述侧滑块(102)内开设有第一导向滑槽(1024)与第二导向滑槽(1025),所述成型杆(104)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块(106),所述第一导向块(106)置于第一导向滑槽(1024)内,所述顶出杆(10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块(107),所述第二导向块(107)置于第二导向滑槽(1025)内,第一导向滑槽(1024)与第二导向滑槽(1025)具有一定夹角;
所述侧滑块(102)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限位座(1021)与第二限位座(1022),所述第一限位座(1021)与第二限位座(1022)上均开设有所述的第一导向滑槽(1024)与第二导向滑槽(1025),其中第一限位座(1021)与第二限位座(1022)互相连接时,两第一导向滑槽(1024)与两第二导向滑槽(1025)互相连通,第一导向块(106)与第二导向块(107)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抵触于两第一导向滑槽(1024)与两第二导向滑槽(1025)的两底面上;
动模与定模分离后,取下成型在第一型腔(50a)与第二型腔(50b)内的桶体(1)以及把手(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把手水桶的注塑方法,其特征在于,合模的注塑压力100~120Mpa,注塑温度为150~180℃,第一型腔(50a)的注射持续时间10~15s,第二型腔(50b)的注射持续时间5~8s,第一型腔(50a)与第二型腔(50b)注射完成后保压4~6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久欣世宇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久欣世宇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954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桶注塑模具
- 下一篇:一种移动终端壳体内嵌天线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