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测量与磨削量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58347.4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8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王琳琳;朱誉;房建国;罗松保;王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5;G06F30/17 |
代理公司: | 中国船舶专利中心 11026 | 代理人: | 张文庆 |
地址: | 1000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发动机 叶片 测量 磨削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测量与磨削量计算方法,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加工过程中的叶片测量与自动磨削过程;以确保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精度、总体性能和使用寿命。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航发叶片测量轮廓控制点的提取方法,随后提出了一种测量数据与叶片模型的匹配方法,最后给出了磨削量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测量与磨削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叶片进排气边制造精度对航空发动机性能和寿命影响巨大;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不论是现役发动机还是在研的发动机,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即叶片进排气边制造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一致性差。提高叶片进排气边圆弧的加工精度与检测精度,能够有效的提高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和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人工对发动机叶片进行打磨和抛光。
然而,发动机叶片进排气边人工打磨抛光和样板比对检测,在效率、精度和一致性方面都急需提高,这种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生产需求;而且,对现代发动机叶片,传统方法不能有效地检测进排气边的微小圆弧。
叶片进排气边的测量和磨削量计算是生产中的瓶颈环节,至今国内没有很好的技术解决途径。因此,研究发动机叶片进排气边的测量和磨削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叶片分为前缘、后缘、叶盆以及叶背四个部分。叶身截面特征参数包括最大厚度,前后缘半径、中弧线、弦线、弦长以及弦倾角等。
目前小而薄型压气机叶片边缘加工检测采用标准样件目视法。此方法按照工艺规定使用标准样件,目视进行对比检查验收。标准样件目视法检查速度快,操作简单,便于现场使用,在叶片工序间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准确度较差,而且不能定量评价。
直接光学投影法可以评价叶片边缘的圆滑转接程度。该方法无标准分划板,仅能定性判断形状。
法光切法是利用专门设计的夹具,将叶片固定在检测仪上,调整夹具的角度使叶片置于光学系统的物镜下获得影像,然后与标准样板进行比较。该方法仅适用于WP7发动机叶片,而且读数方式较为落后,已被淘汰。
印模法,是使用特殊的材料,比如印模材料等,将各截面的叶片前后缘形状复印下来,在万能工具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进排气边的半径。这种方法是间接测量被测表面几何参数的一种方法,不仅效率低,准确性也不高。
四坐标白光测量法是采用三坐标测量机和超精密转台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非接触式白光测头进行叶片型面测量。该方法为非接触测量,效率较高,准确性高。
三坐标型面测量的精度比较高,目前的精度已经0.001mm,是现有的叶片型面检查手段中精度最高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叶片生产的最终检验。该方法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接触性测量,效率较高,但当叶片进排气边半径比较小时,受测球半径、叶身型面曲率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失真。非接触测量采样频率高,无需与叶片表面接触,避免了被测叶片表面受损的可能。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各有所长,对于测量方法的选择,则需要根据实际测量要求选择。目前来讲,坐标测量系统主要被用于对精度要求非常高的场合。
而对于叶片的磨削余量计算,目前没有相关专利或文献具体指出或提出有效可行的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测量与磨削量计算方法,具体而言是:基于叶片CAD模型,使用三坐标测量机,对叶片进排气边的曲面进行测量,并根据实际的测量结果,完成进排气边型面的误差评价,从而建立其磨削量模型。
一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测量与磨削量计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取控制点,具体的,在叶片型面上获得等高线,并将叶片离散成线,将各截面分为叶盆、叶背、头缘和尾缘四部分,提取控制点获得测量数据与理论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83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