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除雾方法及除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58156.8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33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重重;熊江勇;张裕荣;吴会波;陈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S1/02 | 分类号: | B60S1/02;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雾 挡风玻璃 风速控制 视频 行车 送风 除雾装置 基于机器 视频图像 图像 截取 存储 视觉 汽车挡风玻璃 驾驶安全性 输出 结果转化 汽车行驶 固定的 起雾 汽车 驾驶 视角 拍摄 | ||
本发明涉及除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除雾方法及除雾装置,所述除雾方法步骤包括:拍摄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者视角的行车视频;基于行车视频,生成并输出给挡风玻璃送风的风速控制信号;具体为:存储行车视频,基于存储的行车视频,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截取视频图像;基于截取的视频图像,识别图像的清晰度并将识别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清晰度值S;基于清晰度值S,将当前图像的清晰度值S1与上一图像的清晰度值S0进行比较,生成并输出给挡风玻璃送风的风速控制信号;基于风速控制信号给挡风玻璃送风进行除雾。本发明判断汽车挡风玻璃是否起雾的方式更加直接且精确,提高驾驶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除雾方法及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或潮湿的雨天驾驶汽车时,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容易结雾而影响驾驶者的视线,从而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而在挡风玻璃结雾后,驾驶者往往通过开侧窗通风、直接用毛巾擦拭或者打开空调以达到除雾的目的;但开窗通风会增加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阻力,加大油耗,同时,该方法不适用于冬季和雨天;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直接用毛巾擦拭挡风玻璃则会进一步影响驾驶者对汽车的有效操控,严重影响了行驶安全性;而打开空调进行除雾只适用于普通轿车,大型客车无法通过车载空调进行有效快速地除雾。
在目前已有的汽车除雾装置中,大多数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车内外温度,进而控制温差以防止结雾;或者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挡风玻璃内表面的湿度,从而在湿度较大时进行除雾;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防止起雾或除雾的目的,但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完成的,并不直观,误差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除雾方法及除雾装置,判断汽车挡风玻璃是否起雾的方式更加直接且精确,提高驾驶安全性。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除雾装置,包括摄像头、控制器和执行器;
所述摄像头,用于获取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者视角的行车视频;
所述控制器,用于基于所述摄像头的行车视频,生成并输出对应于执行器给挡风玻璃送风的风速控制信号;其包括,
视频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摄像头的行车视频,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截取视频图像;
图像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视频处理单元截取的视频图像,识别图像的清晰度并将识别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清晰度值S;
控制单元,用于基于图像处理单元的清晰度值S,将当前图像的清晰度值S1与上一图像的清晰度值S0进行比较,生成并输出对应于执行器给挡风玻璃送风的风速控制信号;
所述执行器,用于基于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风速控制信号给挡风玻璃送风进行除雾。
按以上方案,所述图像处理单元中,清晰度值S由下列等式确定:
其中,f(x,y)表示图像f对应像素点(x,y)的灰度值。
按以上方案,所述控制单元中,清晰度值S越大,清晰度越高;若S1-S0<0,控制单元发送风速控制信号给执行器,执行器给挡风玻璃送风;若S1-S0≥0,控制单元不发送风速控制信号,执行器不工作。
按以上方案,若S1-S0<0,控制单元发送风速控制信号给执行器,执行器给挡风玻璃送风;具体为,若|S1-S0|/S1≤5%,执行器给挡风玻璃送风的风速保持在30m/s;若 5%<|S1-S0|/S1≤10%,执行器给挡风玻璃送风的风速保持在50m/s;否则,执行器给挡风玻璃送风的风速保持在80m/s;采用清晰度识别的结果采用具体数值来表征,对挡风玻璃是否起雾和起雾程度的判断更加准确,并针对具体起雾程度而对挡风玻璃送风,风速与起雾程度配合,智能化程度高,除雾效果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81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