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51799.X | 申请日: | 2019-0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6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 发明(设计)人: | 周秋白;朱长生;张正洲;王自蕊;张文平;杨竹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盛铭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7 | 代理人: | 郑海松 |
| 地址: | 330045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粪便处理 粪便 高密度水产养殖 固液分离单元 循环利用装置 藻类处理 处理池 微生物处理池 固液分离 环境问题 养殖废水 有效解决 零排放 水蚯蚓 小水管 枝角类 粪池 套管 粪污 滤袋 托槽 水产养殖 | ||
1.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液分离单元及粪便处理单元;
所述粪便固液分离单元位于粪便处理单元上方;
所述固液分离单元包括排粪渠(1)、小分粪池(2)、小水管(31)、小水管(32)、套管(33)、套管(34)、托槽(35)及固液分离滤袋(36);
所述粪便处理单元包括藻类处理1号池(4)、水蚯蚓处理池(5)、藻类处理2号池(6)、枝角类处理池(7)、微生物处理池(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粪渠(1)位于藻类处理1号池(6)后侧池壁顶端,所述小分粪池(2)固定于藻类处理1号池(6)后侧池壁上,所述排粪渠(1)一端与小分粪池(2)上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分粪池(2)底部有3个通道,分别对应一个水蚯蚓处理单元,每个通道由小水管(31)、小水管(32)、套管(33)、套管(34)、托槽(35)和固液分离袋(36)组成,托槽(35)置于固液分离滤袋(36)下方,用于托举固液分离袋(36),所述托槽(35)弧度为半圆形,弧度与套管(33)、套管(34)弧度相适应;套管(33)位于小分粪池(2)底部但未穿过小分粪池(2),套管1(33)通过钉子与小分粪池(2)固定,套管(34)位于水蚯蚓处理池(5)后侧池壁上但未穿过池壁,套管(34)通过钉子与水蚯蚓处理池(5)固定;每个通道的小水管有2个,小水管(31)位于小分粪池(2)底部且穿过小分粪池(2),小水管(32)位于水蚯蚓处理池(5)后侧池壁上并穿过池壁;所述小水管(31)位于套管(33)内,小水管(32)位于套管(34)内,托槽(35)两端分别套入套管(33)和套管(34)内;固液分离滤袋(36)两端分别套在小水管(31)和小水管(32)上,所述小水管(31)的水平高度高于小水管(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托槽(35)一侧设置了若干漏孔(35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藻类处理1号池(4)和水蚯蚓处理池(5)底部水平高度相同并且高于藻类处理2号池(6)和枝角类处理池(7)的底部水平高度,藻类处理2号池(6)和枝角类处理池(7)的底部水平高度相同并且高于微生物处理池(8)的底部水平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水蚯蚓处理池(5)分为3个处理单元,各处理单元之间相互独立,每个处理单元出口处有过滤网(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处理1号池(4)和藻类处理2号池(6)中的藻类为硅藻、甲藻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枝角类处理池(7)中的枝角类为为裸腹溞、剑水蚤、臂尾轮虫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处理池(8)中每隔15-30d施用1次有益微生物菌液和1次生物絮凝剂;每吨微生物处理池水体每次使用有益微生物菌液的添加量为10-15g;每吨微生物处理池水体每次使用生物絮凝剂的添加量为6-10g。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水产养殖粪便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益微生物菌液由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组成,所述每克有益微生物菌液含有枯草芽孢杆菌1.5×105cfu/g、光合细菌2.5×106cfu/g、硝化细菌1.0×106cfu/g、硫化细菌1.8×105cfu/g;
所述生物絮凝剂的制备方法为:
(1)取活性炭,在180℃下干燥1h,之后冷却至常温,加入活性炭1.8倍重量的柠檬酸搅拌均匀,将温度升高至45℃,连续搅拌0.5h后,将温度升高至55℃,连续搅拌1h,过滤,将滤除柠檬酸的活性炭进行低温烘干后,得特制活性炭;
(2)将红球菌菌株接种于LB培养基,于120rpm、35℃条件下培养18h,得到种子液;将种子液按体积百分比0.5%比例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于120rpm、30℃条件下培养18h,得到发酵液;向发酵液中加入4倍的蒸馏水,搅拌10min后, 1500rpm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将上清液进行蒸发浓缩至0.25倍体积,得浓缩液,向浓缩液中加入浓缩液体积0.2%的85%乙醇溶液,静置30min后往浓缩液中加入由步骤(1)制得的特制活性炭,特制活性炭的加入量为浓缩液质量的8%,静置15min, 然后4000rpm离心15min后收集沉淀物,在65℃真空干燥即得到红球菌絮凝剂;
所述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蔗糖5%,葡萄糖2%,腐植酸钠2%,蛋白胨0.4%,大豆蛋白粉0.6%,磷酸二氢钠0.2%,硫酸镁0.1%,不足部分纯净水补足,PH6.0;
(3)将步骤(1)制得的特制活性炭、步骤(2)制得的红球菌絮凝剂与腐植酸钠按照重量比8:1:4混合均匀即得生物絮凝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179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别墅适用废水净化装置
- 下一篇:多功能一体化污水处理器及其处理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