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双组分液体速凝剂添加的喷射设备及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40473.7 | 申请日: | 2019-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8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 发明(设计)人: | 马强;左勇志;张岩;张密;张巧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周娓娓;王灵灵 |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速凝剂 控制臂本体 速凝剂储罐 车身本体 喷头 喷射设备 压缩空气 组分液体 控制臂 输送机 运输车 车头 转盘 化学反应 混凝土喷浆 液体速凝剂 充分混合 电控机构 高速喷射 性能下降 支座设置 组件包括 固定端 进料斗 喷浆料 自由端 喷料 施工 雾化 车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组分液体速凝剂添加的喷射设备及施工方法,包括运输车、控制臂组件、速凝剂储罐、压缩空气输送机、电控机构、湿喷料进料斗和喷头,所述运输车包括车头、车身本体和车轮;所述控制臂组件包括支座、转盘和控制臂本体,所述支座设置在车身本体、靠近车头的一侧,控制臂本体的固定端与支座之间通过至少两个转盘连接,控制臂本体的自由端设置有喷头;速凝剂储罐设置在车身本体的中部,速凝剂储罐与支座之间设置有压缩空气输送机。速凝剂雾化后与喷浆料充分混合,并高速喷射到受喷面上,避免了两种液体速凝剂组分在与混凝土喷浆料接触之前,因相互混合而发生化学反应,造成速凝剂产品的性能下降乃至失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双组分液体速凝剂添加的喷射设备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铁、铁路客专、城市地铁的飞速发展和混凝土湿喷技术的广泛推广,现场施工对湿喷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专利(CN1339348A)改良了喷射混凝土机器人的动力连杆机构的自由度,能够使喷嘴获得最佳工艺,提高了喷射质量。专利(CN103277117A)优化了混凝土喷射机械手加入添加剂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保证了添加剂的稳定使用,提高了喷射作业的效率。专利(CN207686734U)发明了一种喷射混凝土自动化施工装置,避免了人为原因造成的喷射厚度不均、工艺控制不严等问题,提高了施工质量。
上述现有专利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第一,对湿喷技术的更新与改良仅限于配有一套速凝剂计量添加装置的湿喷机;第二,仅仅适用于单组分液体速凝剂的添加及应用,跟不上技术革新的步伐,无法满足双组分液体速凝剂的同时计量和添加;使用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推广的价值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双组分液体速凝剂添加的喷射设备及施工方法,要解决现阶段喷湿机工作时只能使用单一组分的速凝剂、双组分速凝剂使用时无法同时进行计量和添加、喷射厚度不均、速凝剂添加比例准确、工艺成品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双组分液体速凝剂添加的喷射设备,包括运输车、控制臂组件、速凝剂储罐、压缩空气输送机、电控机构和湿喷料进料斗,所述运输车包括车头、车身本体和车轮;
所述控制臂组件包括支座、转盘和控制臂本体,所述支座设置在车身本体、靠近车头的一侧,控制臂本体的固定端与支座之间通过至少两个转盘连接,控制臂本体的自由端设置有喷头;
速凝剂储罐设置在车身本体的中部,速凝剂储罐与支座之间设置有压缩空气输送机;所述电控机构设置在车身本体、远离车头的一侧;
湿喷料进料斗设置在电控机构外侧面,湿喷料进料斗底部的出口设置有第三管路,第三管路末端与喷头连通;
速凝剂储罐包括第一储罐和第二储罐,第一储罐的出液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喷头连通,第二储罐的出液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喷头连通,压缩空气输送机的空气出口设置有若干根压缩空气支管,压缩空气支管的末端分别与第一管路、第二管路连通。
进一步,第一储罐和第二储罐上均设置有计量装置。(计量装置为往复式计量添加系统。)
进一步,喷头上设置有四个入料口和混凝土喷射口;喷头的横截面为圆形,入料口围绕喷头的外侧壁设置在圆形的四等分位置;混凝土喷射口设置在圆形的圆心处。
进一步,入料口包括两个第一入料口和两个第二入料口,第一入料口和第二入料口交替设置。
进一步,喷头上设置有六个入料口和混凝土喷射口;喷头的横截面为圆形,入料口围绕喷头的外侧壁设置在圆形的六等分位置;混凝土喷射口设置在圆形的圆心处。
进一步,入料口包括三个第一入料口和三个第二入料口,第一入料口和第二入料口交替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04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