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乌菜外植体瞬时表达率的定向遗传转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31307.0 | 申请日: | 201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9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户;汪承刚;汪健;朱世东;袁凌云;侯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2 | 分类号: | C12N15/82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汪蕙 |
地址: | 230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乌菜外植体 瞬时 表达 定向 遗传 转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操作简单、瞬时表达率高的乌菜外植体定向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1)乌菜5天无菌苗,切取子叶‑子叶柄及下胚轴外植体。(2)乌菜外植体在预培养基上培养2天。(3)农杆菌(含有植物表达载体)在活化培养基上活化。(4)利用经液体共培养基湿润的无菌棉棒蘸取活化的农杆菌,定向涂抹于外植体切口处。(5)涂抹后的外植体,置于固体共培养基上,25℃暗培养2天完成共培养,即可检测瞬时表达率。本发明采用的定向遗传转化方法,具有无需液体培养农杆菌、操作简单、外植体的瞬时表达率高等优点,为高效获得乌菜转基因植株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遗传转化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瞬时表达率高的乌菜外植体定向遗传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乌菜,原产我国,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是江淮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之一。长期以来,乌菜品种改良主要通过品种杂交、远缘杂交等,存在育种年限长、成本高、亲本自交多代易退化、雄性不育转育困难等诸多弊端,并且至今尚无成熟的再生系统。目前,在白菜类作物中,多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将外植体与一定浓度的液体农杆菌共培养15~20min后,去除农杆菌,再在共培养基上进行共培养。该方法,将外植体置于液体农杆菌中,会使外植体短时间内缺氧,造成外植体损伤,而且农杆菌会侵染外植体上不需侵染的部位,也同样造成外植体损伤;此外,该方法在乌菜上应用是,乌菜外植体的瞬时表达率非常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需对农杆菌进行液体培养、操作简单、瞬时表达率高的乌菜定向遗传转化方法,为高效获得乌菜转基因植株奠定了基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乌菜外植体瞬时表达率的定向遗传转化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
(1)取5天苗龄的无菌苗,切取子叶-子叶柄或下胚轴外植体;
(2)将外植体置于预培养基上,25℃光照培养2天;
(3)将含有植物表达载体(含有GUS报告基因)的农杆菌,用接种针均匀涂布在活化培养基上,28℃恒温培养,至菌体长出;
(4)用液体共培养基,将无菌棉棒湿润;
(5)用湿润的棉棒蘸取活化的农杆菌,轻轻地定向涂抹于经过预培养的外植体切口处;
(6)在固体共培养基表层放置一张无菌滤纸;
(7)将涂抹后的外植体,平铺在固体共培养基上,25℃暗培养2天;
(8)暗培养结束后,GUS化学染色外植体。
所述步骤(2)中的预培养基由MS、蔗糖、6-BA、乙酰丁香酮(AS)和琼脂组成,其中每升MS中加入蔗糖30g、6-BA 2mg、AS 40mg和琼脂1.5g,pH为5.8;
所述步骤(3)中的活化培养基由酵母提取物(YE)、蛋白胨、牛肉膏、蔗糖、MgSO4·7H2O、6-BA、As和琼脂组成,其中每升中加入YE 1g、蛋白胨5g、牛肉膏5g、蔗糖5g、MgSO4·7H2O 0.5g、6-BA 1mg、As 40mg和琼脂15g,pH为5.8;
所述步骤(4)中液体共培养基MS、蔗糖、6-BA和As组成,其中每升MS中加入蔗糖30g、6-BA 2mg和As 40mg,pH为5.8;
所述步骤(6)中固体共培养基由MS、蔗糖、6-BA、As和琼脂组成,其中每升MS中加入蔗糖30g、6-BA 2mg、As 40mg和琼脂1.5g,pH为5.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13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鉴定水稻对恶苗病抗性的瞬时表达载体
- 下一篇:高粱成熟种子转基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