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煤灰堆场的生态恢复方法及其生态粉煤灰堆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28311.1 | 申请日: | 201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4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谢天宇;谢宁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天宇 |
主分类号: | A01G20/00 | 分类号: | A01G20/00;A01B79/02;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盟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9 | 代理人: | 孙丽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灰 堆场 改良 生态恢复 植被层 边坡 覆土 土层 非金属材料 结构加固 扬尘问题 有效解决 种植植物 编织圈 有机土 保水 顶面 固土 覆盖 种植 生态 | ||
1.一种粉煤灰堆场的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恢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粉煤灰堆的边坡进行加固,加固的方式为结构加固或非金属材料编织圈加固;
(2)在加固好的粉煤灰堆边坡上覆盖改良有机土,形成改良有机土层;
(3)在改良有机土层上种植以固土保水,形成围绕粉煤灰堆的四周植被层;
(4)对粉煤灰堆顶面的原覆土进行改良,在改良覆土上种植植物,形成顶面植被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已稳定多年的粉煤灰堆场,先实施上述步骤(4),再实施步骤(1)至(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固包括若干加固构件,所述加固构件为轻质高强带内筋预制件,所述预制件是通过在无害化粉煤灰中加入生石灰粉,以及纤维和/或废旧塑料丝带混合后成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粉煤灰堆的边坡台阶高度小于3m且边坡坡度角小于60°的情况下,采用所述非金属材料编织圈对粉煤灰堆的边坡进行加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材料编织圈采用有机/无机纤维、塑料或植物条茎编织而成,编织圈直径≤1m,高度为100mm~15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周植被层和顶面植被层的植物选择横向根系发达、耐旱、抗盐碱、生长快速的草类。
7.根据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煤灰堆场的生态恢复方法得到的生态粉煤灰堆场,包括被覆盖的粉煤灰堆,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堆的周围依次被加固层、改良有机土层和四周植被层覆盖,其中,所述加固层最靠近所述粉煤灰堆,所述四周植被层最远离所述粉煤灰堆,所述改良有机土层位于所述加固层和所述四周植被层之间,所述加固层为结构加固层或者非金属材料编织圈加固层,所述粉煤灰堆的顶面依次被改良土层和顶面植被层覆盖,其中,所述改良土层直接覆盖在所述粉煤灰堆的顶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粉煤灰堆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粉煤灰堆的边坡台阶高度小于3米且边坡坡度角小于60°的情况下,所述加固层采用所述非金属材料编织圈加固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态粉煤灰堆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材料编织圈加固层为有机/无机纤维、塑料或植物条茎编织圈加固层。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粉煤灰堆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固层包括若干个加固构件,所述加固构件是由粉煤灰和生石灰粉的混合物包裹纤维和/或废旧塑料丝带而形成的轻质高强带内筋预制件,所述加固构件通过锚杆和/或锚嵌固定于所述粉煤灰堆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天宇,未经谢天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831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