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装配式生态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05732.2 | 申请日: | 2019-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55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钱中三;张清照;杨奕;乔树章;罗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夏波纹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赵霞 |
地址: | 20002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装配式 生态 蓄水 系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装配式生态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场地平整及基坑开挖;S2、波纹钢坝体拼装:S3、基坑施工;S4、波纹钢坝体固定;S5、波纹钢坝体两侧浇筑;S6、波纹钢坝体再加固;S7、第三矩形浅基坑的基础上砌筑储水池。本发明以波纹钢坝体为主体材料进行施工,简化了现有山区小型蓄水坝的建造工序,大大提高了蓄水坝建设的速率,缩短了建造的工期以及大大降低了建造的成本;波纹钢坝体与地基之间的连接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焊接方法所带来的强度缺陷问题,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波纹钢坝体的整体强度;波纹钢坝体迎水侧设置锚索与库区内预设波纹钢板片固定、背水侧预埋高强度工字钢进一步提高波纹钢坝体整体强度及稳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蓄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装配式生态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蓄水工程能有效地拦截水土,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减轻水对下游土壤的侵蚀,它的兴建与发展,有利于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合理分配利用。小型集雨蓄水工程与骨干性水利工程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形式灵活、取水方便等特点。
目前山区采用的蓄水工程有水窖、蓄水池、塘堰灯,所适用的范围较窄,同时储存的水量较少,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较弱,若采用混凝土坝虽然能达到较好的蓄水成库的作用,但是由于混凝土坝的修建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昂,工期长,不利于在山区中大量新建,因此目前的山区蓄水工程较为匮乏,不利于干旱地区有效利用水资源,阻碍山区更好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装配式生态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以波纹钢坝体为主体材料进行施工,简化了现有山区小型蓄水坝的建造工序,大大提高了蓄水坝建设的速率,缩短了建造的工期以及大大降低了建造的成本,同时通过此施工方法建设的生态蓄水系统结构更加稳定,耐久性更强,适应在山区长期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装配式生态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场地平整及基坑开挖:清理水坝坝基区域的地表面杂物、树木根茎及突起物;按照设计图纸,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挖槽的方式,在水坝坝基区域开挖第一矩形浅基坑,并在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长度方向两侧对称开挖第二矩形浅基坑和第三矩形浅基坑,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和所述矩形浅基坑均与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连通;
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长度为a1、宽度为b1、深度为c1,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长度为a2、宽度为b2、深度为c2,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长度为a3、宽度为b3、深度为c3;
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长度a1大于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长度a2及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长度a3,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长度a2大于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长度a3,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宽度b2大于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宽度b3,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宽度b1小于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宽度b3,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深度c1、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深度c2及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深度c3相等;
S2、基坑施工:清理步骤S1所得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及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清理结束后,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底部、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底部及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底部均从下而上依次铺设厚度为c4的三合土、厚度为c5的素混凝土,每层均匀压实,所述三合土厚度c4加上所述素混凝土厚度c5小于所述第一矩形浅基坑深度c1、所述第二矩形浅基坑深度c2及所述第三矩形浅基坑深度c3,所述素混凝土厚度c5大于所述三合土厚度c4;
S3、波纹钢坝体拼装:
所述波纹钢坝体包括圆弧段坝体,所述圆弧段坝体开口端两侧对称设有直板段坝体,所述直板段坝体依次通过第一槽钢、第一角钢与所述圆弧段坝体固定连接;
所述直板段坝体由复数个波纹钢直板顺序连接组成,所述复数个波纹钢直板之间通过第一螺栓连接,所述圆弧段坝体由复数个半径相等的波纹钢弧形板顺序连接组成,所述复数个波纹钢弧形板之间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二螺栓均配置有弹簧垫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夏波纹钢研究院,未经上海华夏波纹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5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