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池封装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90676.0 | 申请日: | 2018-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9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关日出海;大熊香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50/244 | 分类号: | H01M50/244;H01M50/289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封装 | ||
将层叠有多个方形单体(14)的单体层叠体(15)收纳在蓄电池壳体(12)的内部的蓄电池封装体(11)具备:端板(20),其配置在单体层叠体(15)的层叠方向一端侧;楔构件(19),其配置在端板(20)的与单体层叠体(15)相反的一侧;以及螺栓(18),其配置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螺栓拧入方向上,来对楔构件(19)朝向蓄电池壳体(12)的底壁(12c)施力,其中,楔构件(19)与端板(20)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面(19b、20a)由朝着螺栓拧入方向而向螺栓(18)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强力压紧单体层叠体(15)来抑制方形单体(14)的膨胀,而且能够使蓄电池封装体(11)小型轻量化,且提高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层叠有多个方形单体的单体层叠体收纳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的蓄电池封装体。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如下技术:在层叠的多个蓄电池单体的两端部进一步层叠一对端板,并通过螺栓将沿着蓄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配置的一对梯形框架的两端部结合于一对端板,由此对多个蓄电池单体施加压紧力来抑制膨胀,并使它们一体化来构成蓄电池模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646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以往的车辆用的蓄电池封装体是将多个蓄电池模块收纳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并在蓄电池单体的层叠方向上进行了压紧的结构,因此蓄电池模块的状态下的压紧与蓄电池封装体的状态下的压紧相重复,其结果是,存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尺寸、重量增加这样的问题。而且,在将多个蓄电池模块收纳于蓄电池壳体的内部时,可能会产生无用空间,使蓄电池封装体的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将多个方形单体紧凑地压紧来提高蓄电池封装体的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其将层叠有多个方形单体的单体层叠体收纳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其第一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具备:端板,其配置在所述单体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一端侧;楔构件,其配置在所述端板的与所述单体层叠体相反的一侧;以及螺栓,其配置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螺栓拧入方向上,来对所述楔构件朝向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壁施力,其中,所述楔构件与所述端板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面由朝着所述螺栓拧入方向而向所述螺栓侧倾斜的倾斜面构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由金属压铸制成,供所述螺栓螺合的内螺纹部直接形成于所述蓄电池壳体。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楔构件的与所述端板相反的一侧,所述楔构件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侧壁在第二抵接面相互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抵接面以同一角度向相反方向倾斜。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在所述第三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所述层叠方向两侧的侧壁的板厚比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其他部分的板厚大。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楔构件在所述层叠方向两侧分别具备所述第一抵接面,并且一对所述单体层叠体及一对所述端板在所述楔构件的所述层叠方向两侧对称地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06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