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辆的金属冲击吸收元件以及相关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4543.6 | 申请日: | 2018-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3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阿里桑德罗·莉娃 | 申请(专利权)人: | 思锐特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7/12 | 分类号: | F16F7/12;B60R19/18;B60R19/24;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瑞朋;张云肖 |
地址: | 意大利蒙扎***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辆 金属 冲击 吸收 元件 以及 相关 生产 方法 | ||
1.一种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包括:第一金属板(1)和第二金属板(2),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板(1)成形为纵向开放的金属型材的形式并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金属板(2)成形为纵向开放的金属型材的形式并具有大致“C”形的横截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板(2)插入所述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纵向通道(1G)中,此外所述第二金属板(2)与所述第一金属板(1)在多个点(2S)中被一体地制成为一个单件,从而形成具有封闭横截面且具有多个金属通道的金属蜂巢结构,
所述第一金属板(1)包括第一壁(1A)、从所述第一壁(1A)垂直延伸的第二壁(1B)和第三壁(1C),并且进一步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二壁(1B)延伸的第四壁(1D),并且进一步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三壁(1C)延伸的第五壁(1E),并且其中,所述第四壁(1D)和所述第五壁(1E)平行于所述第一壁(1A)以形成所述开放的大致“C”形的横截面,并且其中,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限定具有10mm的横向宽度的第一侧开口(1F),此外,所述第二金属板(2)包括第一壁(2A)、从所述第一壁(2A)垂直延伸的第二壁(2B)和第三壁(2C),并且进一步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二壁(2B)延伸的第四壁(2D),并且进一步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三壁(2C)延伸的第五壁(2E),并且其中,所述第四壁(2D)和所述第五壁(2E)平行于所述第一壁(2A)以形成所述开放且大致“C”形的横截面,并且其中,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五壁限定具有10mm的横向宽度的第二侧开口(2F),
所述第一金属板(1)包括在第一开放前端部(12)处从所述多个壁延伸的多个金属固定壁(1T),从而将所述冲击吸收元件固定至金属横向件(60),
所述多个金属固定壁(1T)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金属蜂巢结构的延伸方向(98)倾斜,以有利于从所述第一开放前端部(12)处起始的所述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的多个规划折叠部的开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板(2)插入到所述第一金属板(1)的所述第一纵向通道(1G)内,使得所述第一金属板(1)的第一侧开口(1F)与所述第二金属板(2)的第二侧开口(2F)相对于所述横截面的中心点相对,从而形成具有封闭且对称的横截面的金属蜂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点(2S)沿着所述第一金属板(1)和所述第二金属板(2)的面对彼此的至少两个相对壁分布,并且其中,所述多个点(2S)是多个焊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包括所述第一开放前端部(12)和第二后端部(14),其中,所述第一开放前端部(12)相对于横向方向(96)倾斜并且不垂直于所述金属蜂巢结构的延伸方向(9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冲击吸收元件包括多个缺口,所述缺口制作于所述第一开放前端部(12)处并且制作于相对于所述第二金属板(2)更加外部的所述第一金属板(1)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冲击吸收元件包括金属固定板件(18),所述金属固定板件在第二后端部(14)处与所述第一金属板(1)一体地制成,用于将所述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的所述第二后端部(14)固定至机动车辆的底盘。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冲击吸收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1)和所述第二金属板(2)由具有两种晶相的钢制成,第一马氏体相和第二铁素体相,所述钢为具有7%的断裂延伸率的类型的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思锐特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思锐特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454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