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带锁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64184.4 | 申请日: | 2018-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3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 发明(设计)人: | 艾度·奥茨;拉丽莎·梅尔尼科瓦;奥利·沙恩贝格;斯蒂芬·拉希夫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2/48 | 分类号: | B60R22/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柳春雷 |
| 地址: | 瑞典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带锁系统,包括安全带锁(1)和锁舌(2),所述锁舌能够插入所述安全带锁(1)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舌(2)中或所述锁舌处如此安排有RFID应答器(3)并且在所述安全带锁(1)中如此安排和设计有RFID读取单元(4),即只有当所述锁舌(2)插入到所述安全带锁(1)中时,所述RFID读取单元(4)与所述RFID应答器(3)之间的耦合才可行。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带锁系统,所述安全带锁系统包括安全带锁和锁舌,所述锁舌可插入安全带锁中。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安全带锁中安排有开关,借助所述开关能够检测到锁舌插入安全带锁中。由于该开关,可行的是,当驾驶员未系安全带时,获得视觉和/或声学警告。事实证明,一些驾驶员为了避免警告会插一个假锁舌或也将副驾驶的锁舌插入安全带锁中。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此外,安全带锁开关的信号常用于证明驾驶座上有人,从而能够激活车辆的特定功能。因此,存在以下需求:当将与安全带锁不对应的锁舌插入安全带锁中时,那么也能发出一个警告。
从DE 10 2006 055 141 A1中已知一种在安全带锁中带有开关的安全带锁系统。安全带锁开关与高频识别标签相连,高频识别标签的可发射识别信号由于安全带锁开关的开关状态而改变,从而能够通过高频识别标签来将安全带锁的状态无线传输至车辆控制系统。然而这样的高频识别标签结合安全带锁开关的应用未排除将实际上与安全带锁不对应的锁舌用于更改由高频识别标签检测到的状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参考现有技术所描述的缺点并且尤其地给出一种安全带锁系统,借助所述安全带锁系统可靠地识别出与安全带锁对应的锁舌插入到安全带锁中。
该目的通过带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安全带锁系统来实现。所述安全带锁系统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给出,其中有利的改进方案的单个特征能够以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任意相互组合。
该目的尤其通过具有上述特征的安全带锁系统来实现,其中在锁舌中或在锁舌处如此安排有RFID应答器并且在安全带锁中如此安排和设计有RFID读取单元,即只有当锁舌插入到安全带锁中时,RFID读取单元与RFID应答器之间的耦合才可行。
由于RFID应答器上能够保存表明相应的锁舌的代码并且所述代码能够无线地由RFID读取单元读出,因此能够确保,识别已插入状态下的与相应的安全带锁对应的这样的锁舌。RFID技术作为这样的技术是众所周知的。RFID应答器,也被称为标签或芯片,通过由RFID读取单元产生的电磁场来激活和供应能量。在激活后,应答器将保存在自身中的信息发送给读取设备。所谓的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是RFID技术的一个子类别,其中通过近场通信来定义传输标准。
为确保在锁舌并未插入安全带锁中并且仅安排在安全带锁外部时应答器和读取单元也无法进行耦合,可以采取各种措施。
因此,RFID应答器例如能够安排在锁舌的能够插入安全带锁中的区段中或区段处。在插入状态和尤其还有锁紧状态下,RFID应答器那么直接安排在安全带锁中并且尤其地安排得与安全带锁的读取单元的间距极小。在插入状态或者说锁紧状态下,该间距例如不大于3cm(厘米),优选不大于1cm并且特别优选不大于0.5cm。
这样的安排能够例如由此实现,即,将RFID应答器安排在锁舌的由金属组成的薄板中或薄板处。一般来说,锁舌具有由金属制成的薄板体,所述薄板体的在系上安全带的状态下安排在安全带锁外部的区域被由塑料制成的压力注塑包封所包围。
RFID应答器能够例如以盲孔的方式安排在未完全穿通薄板的凹陷部中。由此也确保了RFID应答器所发出的辐射朝向凹陷部或者说盲孔的开口的方向。相反地,在相对的方向(穿过金属)上,辐射能够至少减弱地抵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立夫开发公司,未经奥托立夫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41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