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成型用树脂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59362.4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939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永冈洪太;高野敬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51/14 | 分类号: | B29C51/14;B29C48/21;B29C48/305;B29C48/92;B29C51/10;B32B27/00;B32B27/30;B29K27/12;B29L7/00;B29L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成型 树脂 薄膜 | ||
提供:用于三维表面装饰工艺时,不产生褶皱等的真空成型用氟系树脂多层薄膜。一种真空成型用氟系树脂多层薄膜,其包含:表面层,其含有偏二氟乙烯系树脂60质量%~85质量%和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40质量%~15质量%;和,背面层,其含有偏二氟乙烯系树脂0质量%~50质量%和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100质量%~50质量%,基于JIS K7133测定的以120℃加热了30分钟时的薄膜的流动方向的加热伸缩率为‑15%~‑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成型用树脂薄膜。
背景技术
出于赋予耐气候性、耐化学药品性等的目的,汽车内饰、外饰、电化制品构件等中使用的装饰薄膜的最外层使用有氟系多层薄膜。该氟系多层薄膜大多采用如下构成:表面层中,为了提高耐气候性、耐化学药品性等表面性能而增多氟树脂含量,背面层中,为了提高与装饰层等其他基材的层压性而增多体现与氟系树脂良好的相容性的丙烯酸类树脂含量。
因而,作为使上述装饰薄膜那样的成型用树脂薄膜粘附于被成型体的以往方法,有真空成型法、模内成型法、嵌入成型法等。
然而,在以往的真空成型装置中,存在将成型用树脂薄膜的悬垂恢复至原始的调整困难等问题,所述以往的真空成型装置是,在模的表面将成型用树脂薄膜配置并加热软化,使模的上下为真空状态后,仅从模上方压入空气,在该压力下使成型用树脂薄膜压接到模上,从而进行层压成型。
因此,近年来,开发了三维表面装饰工艺。该方法也被称为TOM工艺(三维表面装饰法,ThreedimensionOverlayMethod)、三维表面覆盖工艺(以下,称为TOM工艺或TOM成型)。
详细情况记载于专利文献1,简而言之为一种使用真空成型装置进行的工艺,所述真空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其为在2个以上的成型室间进行成型用树脂薄膜的真空成型的真空成型装置,其根据加热软化后的成型用树脂薄膜的变形量,将预先设定好的恒定容量的气体抽吸至所需的成型室,通过成型室间的压差校正成型用树脂薄膜的变形,且前述恒定容量的气体被滞留于多个气体供给室,通过阀的开放来抽吸至所需的成型室。
上述TOM工艺能实现用于汽车外饰时的涂装代替所产生的环境负荷降低,对深拉成型体适合,能实现锥形部分的成型、末端混入成型,由于为基于压空的成型,因此,可以在表面更明显地残留凹凸,从能体现更复杂的设计的观点出发,作为新的工艺而备受关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713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然而,将上述以往的氟系多层薄膜应用于上述TOM工艺的情况下,作为表面层的氟系树脂层的加热伸缩率小,从而加热熔融时薄膜松弛,存在压接到成型体时产生褶皱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至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成型用氟系树脂多层薄膜,其包含:
表面层,其含有偏二氟乙烯系树脂60质量%~85质量%和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40质量%~15质量%;和,
背面层,其含有偏二氟乙烯系树脂0质量%~50质量%和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100质量%~50质量%,
基于日本工业标准的JIS K7133测定的以120℃加热了30分钟时的薄膜的流动方向的加热伸缩率为-15%~-2%。
另外,优选基于JIS K7133测定的以120℃加热了30分钟时的薄膜的宽度方向的加热伸缩率为-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化株式会社,未经电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93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字符串的动态生成
- 下一篇:基于肾上腺髓质素前体的指导流体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