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51773.9 | 申请日: | 201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3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弘行;铃木优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48/08 | 分类号: | F16H48/08;F16H48/40;F16H57/08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向勇;宋晓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差动 装置 | ||
1.一种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差动装置具有:
差速器壳体,容纳与输出轴驱动连接的差动机构;以及
差速器齿圈,具有:齿部,在外周侧形成有齿面;固定支撑部,配置在所述齿部的内周侧,固定支撑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周侧;以及连接部,形成为板状,厚度比所述齿部的轴向的长度短,使所述齿部和所述固定支撑部连接,所述差速器齿圈焊接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周侧,
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
第一抵接面,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限制部,限制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的所述差速器齿圈向轴向的一侧移动;以及
凸缘部,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限制部在与所述第一抵接面相反的一侧呈凸缘状地向外周侧延伸,
所述差速器齿圈具有:
第二抵接面,配置于所述固定支撑部的内周,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在轴向上抵接;以及
抵接部,配置于所述固定支撑部的侧方,沿径向延伸而能够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将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凸缘部和所述差速器齿圈的固定支撑部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配置于,与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的抵接部分以及所述限制部和所述抵接部的抵接部分不同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一焊接面以沿整周且朝向径向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顶端部,
所述差速器齿圈具有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二焊接面以沿整周且朝向径向的方式形成,并且以与所述第一焊接面相对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固定支撑部,
所述凸缘部中的所述差速器齿圈侧的侧面形成为,在轴向上相比所述第一焊接面中的轴向的所述差速器齿圈侧的端部更后退,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固定支撑部之间形成有空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凸缘部的轴向的最小的厚度比所述固定支撑部的轴向的最小的厚度薄。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抵接部由所述固定支撑部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
所述空隙形成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抵接部以外的所述固定支撑部的侧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为相比所述第一抵接面更向径向延伸的台阶形状。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支撑部具有相比所述固定支撑部的侧面更向轴向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第二焊接面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顶端,
所述空隙形成于所述延伸部的内周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差速器齿圈的齿面配置为,在从径向观察时,该齿面的轴向的中央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二抵接面重叠,
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通过压入而嵌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艾达株式会社,未经爱信艾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177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充电过程中确定蓄电池的电荷
- 下一篇:流量计和测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