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密封和增强的结构元件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51348.X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24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A·谢胡;V·贝尔佩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SIKA技术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2D2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俞海舟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密 增强 结构 元件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经密封和增强的结构元件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结构元件,该结构元件具有一个包括纵轴线的空腔;一个支承件;用于对结构元件进行增强的第一材料,其中该第一材料具有至少100MPa的弹性模量;和用于对结构元件进行密封的第二材料,其中该第二材料具有最大20MPa的弹性模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的经密封和增强的结构元件的系统以及用于对结构元件进行密封和增强的元件。
背景技术
在很多情况下,组件诸如运输装置和运动装置-特别是机动车-的车体和/或框架具有带有空腔的结构,以便实现轻型结构。然而这些空腔引起各种不同的问题。为了防止可能导致组件腐蚀的潮气和污物进入,必须根据空腔的类型对这个空腔进行密封。常常还希望对空腔和因此对组件进行增强,但要保持这个结构的轻量。常常还需要对空腔和因此对组件进行稳定,以便降低否则会沿着空腔或者通过该空腔传递的噪声。这些空腔中的许多此外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或者狭小的尺寸,由此很难对它们正确地进行密封、增强或者消除噪音。
所以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以及在飞机制造和船舶制造中,使用密封元件(baffle),以对空腔进行密封和/或进行声学隔离,或者使用增强元件(reinforcer),以对空腔进行增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对机动车中的结构元件进行密封和增强的、改进的系统。特别是该系统比传统的、已知的系统更加经济并且易于处理。
这个目的首先通过机动车的经密封和增强的结构元件的系统得以实现,其中该系统包括:一个结构元件,该结构元件具有一个包括纵轴线的空腔;一个支承件,其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并且具有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其中这些边缘区域分别面朝结构元件,并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正交于结构元件的纵轴线设置;用于对结构元件进行增强的第一材料,该第一材料至少设置在支承件的第一边缘区域与结构元件之间,其中第一材料具有至少100MPa的弹性模量;和用于对结构元件进行密封的第二材料,该第二材料至少设置在支承件的第二边缘区域与结构元件之间,其中第二材料具有最大20MPa的弹性模量。
在此提出的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利用仅仅一个构件就能够对一个结构元件既进行增强又进行密封。由此利用一个构件就能够同时承担常规密封件和常规增强元件的功能。对于一定的应用来说,通过在此提出的系统就能够用一个唯一的、可承担两个功能的构件替代两个常规构件(特别是一个密封件和一个增强元件)。这一点一方面实现了减轻重量,另一方面还具有成本优势和简化了机动车制作中的流程。
本发明的中心思想是:特别是在车体既需要增强功能又需要密封功能的区域中能够将两个功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整合到一个唯一的构件中。在此,在试验中已经证明:可以通过在此提出的系统特别高效地实现这一点,在该系统中增强功能设置在支承件的第一边缘区域上,并且在该系统中密封功能设置在支承件的第二边缘区域上。与此同时,支承件优选构成为平坦的,使得其基本上具有常规密封元件的造型。
通过使用这样平坦的、将结构元件的空腔封闭的支承件,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方法实现密封功能。现在在试验中已经证明:通过在支承件的一定位置上利用增强材料替代常规的密封材料,除了密封功能之外,还能够实现增强功能。
概念“正交于纵轴线”结合本发明意味着:第一和第二侧面基本上如此定向,即结构元件的纵轴线基本上垂直地位于支承件的这些侧面上。在此,纵轴线不必精确垂直地位于支承件的这些侧面上,特别是在结构元件不规则成形的情况中和/或在支承件的第一和第二侧面不规则成形的情况中。所述概念因此是指:支承件如此地设置在结构元件中,即该支承件的第一侧面和该支承件的第二侧面基本上位于结构元件的一个横截面中。
用于对结构元件进行增强的第一材料具有至少100MPa的弹性模量。在一个发展中,第一材料具有至少200MPa、优选至少400MPa的弹性模量。
用于对结构元件进行密封的第二材料具有最大20MPa的弹性模量。在一个发展中,第二材料具有最大10MPa、优选最大5MPa的弹性模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IKA技术股份公司,未经SIKA技术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13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