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带有径向效应补偿的运动传递装置的解耦电子制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46470.8 | 申请日: | 2018-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1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 发明(设计)人: | R.施普罗;C.安德森;F.伊冯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7/04 | 分类号: | B60T7/04;B60T11/1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邓雪萌;王丽辉 |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带有 径向 效应 补偿 运动 传递 装置 电子 制动 系统 | ||
具有带有径向效应补偿的运动传递装置的解耦电子制动系统。本发明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的将制动踏板连接到制动作动器(2)的装置包括:控制杆(4),以及在汽缸(24)中被引导的推动器(5),其通过球窝节(8)被连接到杆(4),并且通过弹簧(7)复位。杆(4)的端部包括球形帽(41),其具有球形前支承表面(41a)和垂直于杆(4)的轴线(X1X1)的平面后表面(42b)。自由围绕控制杆(4)的定心套筒(9)通过其前边缘(91)支承抵靠帽(41)的后表面(41b),通过支承在推动器(5)和定心套筒(9)上的定心弹簧(101)而被推动,以使球形帽(41)和杆(4)朝推动器(5)的轴线(XX)倾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耦电子制动系统,其设有运动传递装置,该运动传递装置将制动踏板连接到电动液压制动作动器,并且包括连接到制动踏板的控制杆和在作动器汽缸中受到引导的呈活塞形式的推动器,该推动器通过球窝接头连接到控制杆端部,并且通过复位弹簧对抗控制杆的推力而复位,推动器具有杯状的支承表面,旋转/枢转地接收控制杆的球窝节。
背景技术
解耦电子制动系统越来越多地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中,该系统可提供动态制动或/和根据需求调节踏板感觉的灵活性。
在解耦制动系统中,在制动器的液压回路中产生压力的作动器不受由控制杆传递给推动器的踏板的推动直接控制,而是由踏板的推动运动产生的电子信号控制。然后,该信号根据制动需求控制作动器。由于这种物理上的解耦,因为作动器无法直接在推动器和控制杆上施加反作用力(代表制动回路的反作用力),所以制动模拟器替换了它并模仿了常规制动系统的反作用力,返回到制动踏板上。
换句话说,在这种系统中,控制杆的连接到制动踏板的端部直接连接到在制动作动器中滑动的液压推动器,这与传统的系统不同,传统系统中作动杆连接到气动或电动制动助力器部件,该气动或电动制动助力器部件传递被作动单元的部件放大的输入力。因此,当驾驶员在不同的制动情况下对踏板施加力或释放踏板时,滑动液压部件和导向特征直接受到来自踏板的所有力的作用。这些部件典型地比已知的制动助力器的部件更容易磨损和出故障。
另外,在制动踏板和作动器的液压部件之间没有中间制动助力器的情况下,踏板箱通过控制杆传递到液压部件的横向载荷会引起过早磨损,导致液压回路的密封部件过早泄漏。
诸如气动或机电式制动助力器之类的制动作动器的控制杆需要一定的自由度,以根据由驾驶员作动的制动踏板的运动所施加的运动学要求进行操作。
作动器通过其基座固定在将车辆的乘客室与发动机室分隔开的护板上,并且控制杆穿过在护板上形成的通道以连接到制动踏板或其壳体。
对于由气动制动助力器构成的作动器,由于其内部结构,在将具有控制杆的作动器放入车辆中和将其第二端部固定至制动踏板之前,控制杆在还是自由的时候自然对齐在推动器的轴线上,第一端部通过球窝接头连接至制动助力器控制装置。
但是,在解耦作动器的情况下,控制杆不会自然保持在推动器的轴线上。它可以按由推动器的形状特征限定的立体角自由旋转。但是,为了将制动作动器安装在车辆中,操作人员必须首先让控制杆的端部穿过护板的孔口,然后将作动器的基底靠在护板上,并用螺栓将其固定在护板上。
在机电或电动液压作动器的情况下,由于控制杆相对于作动器自由运动,所以该安装操作相对困难,因为控制杆在其重量的作用下枢转而不会维持在推动器的轴线上。因此操作人员必须反复尝试使杆穿过护板上的孔口。
除此之外,还难以接近车辆发动机罩的内部,并且为了放入该作动器,操作人员位置不舒服。这导致操作相对较长并因此导致成本高,并且还存在由于受到环境的冲击而存在损坏触点的风险。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一种解耦电子制动系统,其包括将制动踏板连接至制动作动器的运动传递装置,便于将其放入并安装在车辆中并减少操作持续时间,以及补偿施加在控制杆上的径向效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64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