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波纹软管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37440.0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5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B·乔斯顿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尼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正见永申律师事务所 11497 | 代理人: | 黄小临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波纹 软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波纹软管。所述波纹软管包括至少一个导体装置。所述导体装置布置在所述波纹软管上或引入到所述波纹软管内,这样的方式使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的任何损坏引起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中承载的信号发生变化,使得所述波纹软管的损坏或状态变化可以从信号变化推导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导体装置的波纹软管。
背景技术
在波纹管形设计中,波纹软管是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软管。波纹软管用于线缆和部件的承载和集成。它们进一步用于聚集和保护集成线缆和部件。波纹软管连同集成线缆和部件通常称为线缆软管组件。在与线缆软管组件连接的机器的类似或重复运动过程中,线缆软管组件受到相应的磨损。磨损表现为波纹软管轮廓的材料磨损。材料磨损会导致孔的形成,甚至会导致波纹软管的完全撕裂。结果是,位于内部的线缆和部件不再受到保护,并因此受到直接磨损。这可能导致意外的设备停工。
因此,需要监测波纹软管的当前状态,从而至少减少意外的设备停工。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波纹软管。所述波纹软管具有至少一个导体装置。所述导体装置安装在所述波纹软管上或引入所述波纹软管内,其方式使得对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的损坏引起在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中传输的信号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从信号的变化推导出所述波纹软管的损坏或状态变化。
所述波纹软管的状态变化可以理解为从所述波纹软管的原始状态或正确状态偏离例如一定程度。所述状态变化可以是以例如指示所述波纹软管的早期破裂或即将破裂的方式的状态的变化。所述波纹软管的损坏可能是所述波纹软管的破裂。因此,例如由所述导体装置的损坏(如,所述导体装置中的撕裂事件)可以推断出所述软管的早期破裂。
这就产生了一个优点:如果所述波纹软管的负载太重,就会发生信号变化,因此,在发生设备完全失效之前,相关设备的管理员可以通过及时的维修措施做出反应。
具有相应轮廓的波纹软管和波节管具有经证明的长使用寿命,并且非常柔韧。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在机器人领域等中使用。由于所述波纹软管或波节管的轮廓,所述导体装置的引入或附接是困难的,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由于技术上的复杂性,迄今为止,专家们尚未考虑将所述导体装置引入所述波纹软管/波节管内或附接到所述波纹软管/波节管上。只有本发明人克服了迄今为止存在的这种偏见,并且已经将所述导体装置引入到所述波纹软管/波节管中,或者将所述导体装置附接到所述波纹软管/波节管上。这里描述的实现方式原则上也可用于其他软管或管道。
所述导体装置可以安装在所述波纹软管上或引入所述波纹软管中,这种方式使得所述波纹软管的损坏也导致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的损坏,从而引起在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中传输的信号发生变化,使得可以从信号的变化推导出所述波纹软管的损坏。因此,可以从信号的变化推导出所述波纹软管的损坏。
所述波纹软管可以是波节管,例如塑料波节管或用于覆套诸如线缆和管道的应用载体的保护管。
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可以被引入到所述波纹软管的衬套(Ummantelung)中。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可以安装在所述波纹软管的内侧上,例如,在所述波纹软管的衬套的内侧上。
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可以附接到所述波纹软管的衬套或所述波纹软管上。
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可以被引入到所述波纹软管的内部空间中。引入或安装/附接可以在所述波纹软管的挤压过程中进行。
一般而言,所述至少一个导体装置可以附接到所述波纹软管上或引入到所述波纹软管中。
通过将所述导体装置引入到所述波纹软管中或安装/附接在所述波纹软管上,使所述波纹软管的永久性状态监控成为可能。
所述导体装置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导体或由一个或多个导体形成。根据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导体装置具有单个导体或由单个导体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尼电缆有限公司,未经莱尼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374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流体-流体界面的增材制造
- 下一篇:车辆内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