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功能失调的心脏瓣膜的原位置换的带瓣膜支架和递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33944.5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15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R·基哈诺;R·伯特韦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心脏结构导航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02 | 分类号: | A61F2/02;A61F2/04;A61F2/07;A61F2/91;A61F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11410 | 代理人: | 张玫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功能 失调 心脏 瓣膜 原位 置换 支架 递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在功能失调或患病的房室瓣膜环处植入的带瓣膜支架。带瓣膜支架可从塌缩形状扩张到扩张形状以用于微创递送,并且在心房或上部方面具有低轮廓以实现改善的血液动力学并提供制造具有大直径的置换瓣膜的能力。本发明还包括递送设备,所述递送设备独特地设计用于植入带瓣膜支架并且提供在房室瓣膜环处受控和精确放置带瓣膜支架的可能性。本发明还包括用于上述装置和用于治疗患病的房室瓣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置换和恢复有缺陷的心脏瓣膜功能的带瓣膜支架,以及一种用于在受控条件下递送和展开的特定系统。更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当锚定到自体瓣膜环时假体瓣膜的结构的优选的几何形状和关键尺寸,以改善通过假体瓣膜和邻近脉管系统的流体动力学。本发明还包括一种腔内递送系统,所述腔内递送系统使用最佳定位来展开置换瓣膜,以确保适当的附接和随后的功能,同时使手术并发症最小化。
背景技术
在正常心脏瓣膜、肺动脉瓣膜、主动脉瓣膜、三尖瓣瓣膜和二尖瓣瓣膜中发现的四个瓣膜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功能。所有四个瓣膜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在跳动的心脏周期期间在协调和特定的时间打开和闭合来维持单向血流。以这种方式,从身体的所有组织收集血液,并且血液通过右心房(RA)通过静脉返回心脏的右侧,并经过三尖瓣瓣膜。在主动脉瓣膜和肺动脉瓣膜中发现所述瓣膜,心脏的入口门以及生理结构的一部分,所述生理结构是瓣膜环的连续体(组织学上限定不佳),所述瓣膜附接在三个没有的自由边缘的不同形状的瓣膜小叶上。三尖瓣瓣膜的边缘附接到腱索,腱索附接到心肌层或心肌的与远侧侧面相对或在远侧侧面上的壁。这些部件一起起作用,以在打开和闭合时维持瓣膜的适当功能和结构构造。
当心室向前泵送血液时,腱索保护瓣膜小叶不破裂或恢复,从而防止瓣膜失效,瓣膜失效会导致到达肺部的血液量不足。因此,当右心室收缩并向前推动血液时,三尖瓣瓣膜必须在血流后面闭合以维持能力,从而确保心室内的大部分血液量被推动通过肺动脉瓣膜到达肺部进行氧合。
继续以单向流动,含氧的血流然后通过左心房进入心脏的左侧,并且随后通过被称为二尖瓣瓣膜的另一个房室瓣膜进入左心室。类似于三尖瓣瓣膜,二尖瓣瓣膜的小叶附接到心房侧的瓣膜环和心室侧上的腱索,腱索附接到左心室(LV)的心肌层并且以与三尖瓣瓣膜相同的方式。当二尖瓣瓣膜闭合时,左心室然后收缩以推进含氧血液通过主动脉到达体内的每个组织。为了在整个体内提供氧气流,左心室的泵送动作必须达到比RV的泵送动作更大的量值,如这可以从心室瞬时压力的大小差异中看出,心室瞬时压力可以用数学方法表示为压力随时间的变化(dp/dt)。坐下的人的正常静息状态下的左心室dp/dt是约1600mmHg/秒,并且当闭合时压力被施加在二尖瓣瓣膜处。另一个方面,闭合时心脏右侧的三尖瓣瓣膜仅经受二尖瓣瓣膜所经受的瞬间压力大小的五分之一左右,dp/dt约为350 mmHg/秒。
尽管三尖瓣瓣膜和二尖瓣瓣膜都是房室瓣膜,但三尖瓣瓣膜的大小、结构、位置和形状的差异,并且最重要的是三尖瓣瓣膜的大小要求三尖瓣瓣膜的特别设计的置换瓣膜生物假体与二尖瓣瓣膜的置换瓣膜生物假体不同。
瓣膜置换可能是患病、损伤或纯粹由于衰老所必需的。几十年来,瓣膜修复或置换的手术方法需要开胸手术、停止心脏、附接心肺旁路机、以及手术打开心脏以接近患病的瓣膜。即使在成功的情况下,手术也需要漫长的住院时间和许多经常致命的并发症的风险。这些缺点导致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寻找一种侵入性较小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基于导管的介入手术,诸如放置支架以扩张堵塞的动脉,在当时心脏病学中是众所周知的微创手术,并且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使用基于导管的递送系统置换有缺陷心脏瓣膜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心脏结构导航公司,未经心脏结构导航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339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