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冷凝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254753.1 | 申请日: | 2018-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02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 发明(设计)人: | 秦金涛;秦天苍;郭辉辉;张高鹏;张抗;崔凤霞;龚舒;李月番;曹琳青;周俊俊;高莉;王敬臣;郭金权;史小利;陈景奎;肖志刚;陶国芳;郭锡锡;董飞;张俊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 | 分类号: | B01D5/00;B01D46/1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王闯 |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排空管 进气管 冷凝管 连通 冷凝液体 板式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 回收装置 气体冷凝 隔水板 冷凝液 溢流口 滞留区 内壁 防尘罩 进气口 水冷凝装置 冷凝回收 冷水出口 冷水入口 入口连接 软管连接 有机气体 过滤网 排气口 收集罐 阀门 回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冷凝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排空管回收有机气体只依靠排空管冷凝回收、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进气管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有防尘罩,进气管内设有排空管I,排空管I的下部通过隔水板与进气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排空管I、隔水板与进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凝液滞留区;冷凝液滞留区的下部连通有冷凝管I,冷凝管I上设有阀门I,冷凝管I另一端与冷凝液体收集罐的入口连接;进气管上设有气体水冷凝装置;排空管I上方设有过滤网;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排空管II连通;排空管II的另一端与板式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板式换热器上还设有排气口、冷水入口、冷水出口和冷凝液体溢流口,冷凝液体溢流口通过冷凝管II与冷凝管I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气体冷凝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维生素C钠和D-核糖生产中,其结晶过程均采用溶析结晶的方法,由于溶析溶剂分别为甲醇、乙醇,二者均为易挥发有机溶剂,且结晶温度较高,结晶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有机气体通过排空排出,一方面浪费原料,另一方面大量有机气体逸出会带来严重的环保问题,目前,有机气体回收只依靠排空管冷凝回收,效果不佳,且排空管出口为敞口状态,容易进入异物,影响结晶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现有排空管回收有机气体只依靠排空管冷凝回收、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气体冷凝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体冷凝回收装置,包括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有防尘罩,进气管内设有上下通透的排空管I,排空管I的下部通过隔水板与进气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排空管I、隔水板与进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凝液滞留区;冷凝液滞留区的下部连通有冷凝管I,冷凝管I上设有阀门I,冷凝管I的另一端与冷凝液体收集罐的入口连接;进气管上设有气体水冷凝装置;排空管I的上方设有过滤网;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排空管II连通;排空管II的另一端与板式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板式换热器上还设有排气口、冷水入口、冷水出口和冷凝液体溢流口,冷凝液体溢流口通过冷凝管II与冷凝管I连通。
所述冷水入口和冷水出口与板式换热器的介质流通层连通;进气口、排气口和冷凝液体溢流口与板式换热器的气体流通层连通。
所述排气口和冷凝液体溢流口位于板式换热器的下部,且排气口位于冷凝液体溢流口的上方。
所述气体水冷凝装置包括冷水进水管和冷水回水管,冷水进水管和冷水回水管之间连通的一部分设在进气管内,冷水进水管的一端与冷水循环箱内的水泵连通;冷水回水管的一端与冷水循环箱连通。
所述位于进气管内的冷水进水管和冷水回水管之间连通的一部分设为盘管状。
所述进气管内设有两个过滤网,冷水进水管和冷水回水管之间连通的一部分位于两个过滤网之间。
所述冷凝管II上通过支管连通有缓冲罐II,支管上设有阀门II。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使用新型,采用气体水冷凝装置可以快速冷却有机溶剂蒸汽,在溶析结晶中减少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损耗,降低成本;凝结后的冷凝液会落入冷凝液滞留区,不会回到结晶罐中;防尘罩安放在结晶罐的排气口上,防止异物通过排空口进入罐体内部,具有防尘作用,降低污染;不能充分冷凝的有机气体经过板式换热器降温,二次冷凝,最大限度的回收,不凝气体则从排气口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547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