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上救援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52522.7 | 申请日: | 2018-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88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乔军;乐世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科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9/02 | 分类号: | B63C9/02;B63C9/13 |
代理公司: | 34115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娄岳 |
地址: | 2413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泳圈 半开式 船体 本实用新型 孔洞结构 仰角设置 承载能力 船体尾部 区域中心 竖直中心 水上救援 防滑槽 线对称 扶手 抓握 成功率 连通 机器人 把手 船只 稳固 脱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上救援机器人,包括安装在船体尾部的半开式泳圈,且半开式泳圈呈仰角设置,所述半开式泳圈由泳圈一和泳圈二沿着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且在泳圈一和泳圈二所围成的区域中心部形成有孔洞结构,所述船体上开设有第一趴伏槽,所述第一趴伏槽呈仰角设置,且第一趴伏槽的尾部连通至半开式泳圈所形成的孔洞结构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半开式泳圈可以起到对施救人员以及被施救人员良好的承载能力,且在船体设置有的防滑槽更能起到稳固搭乘人员的作用,防止其与船体脱离,有效的提高了其实用性能,突出了施救船只的作用,同时设置的多个把手及扶手能够为被施救人员提供更好的抓握条件,提高施救的成功率及速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援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上救援机器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上救援船的设计结构较为简单,搭配充气的气囊并配备扶手便可当作救援船只使用,在航行施救过程中施救的效率并不太高,同时载人的舒适性都较差,且容易造成落水者的擦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设计一种载人舒适且救援效率更为突出的水上船只成了相关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上救援机器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上救援机器人,包括安装在船体尾部的半开式泳圈,且半开式泳圈呈仰角设置,所述半开式泳圈由泳圈一和泳圈二沿着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且在泳圈一和泳圈二所围成的区域中心部形成有孔洞结构,所述船体上开设有第一趴伏槽,且第一趴伏槽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防滑槽,所述第一趴伏槽呈仰角设置,且第一趴伏槽的尾部连通至半开式泳圈所形成的孔洞结构中。
所述泳圈一和泳圈二为相同结构的四分之一圆环状柱体结构,所述泳圈一和泳圈二均连接在船体的尾部两侧。
所述半开式泳圈呈45°仰角设置,所述第一趴伏槽呈30°仰角设置,所述半开式泳圈和第一趴伏槽形成有开口角度为105°的V字型槽口。
所述防滑槽设置为W形槽体结构,所述防滑槽沿着船体的船头方向依次设置有5条,且该5条防滑槽的长度依次阶梯性减小。
所述船体的前端呈竖直平面设置,且在该平面上由上至下依次安装有摄像头和探照灯。
所述船体的顶部设置为中部隆起、两侧弧形面过渡结构,且在两侧弧形面均各开设有三个并排设置的内凹式扶手,所述船体顶部的隆起部一侧安装有航行警示灯。
所述船体的两侧均各自安装有三个把手。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半开式泳圈可以起到对施救人员以及被施救人员良好的承载能力,在对其身体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具有更为舒适的搭乘效果,且在船体设置有的防滑槽更能起到稳固搭乘人员的作用,防止其与船体脱离,有效的提高了其实用性能,突出了施救船只的作用,同时设置的多个把手及扶手能够为被施救人员提供更好的抓握条件,提高施救的成功率及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中:1船体、2摄像头、3探照灯、4航行警示灯、5防滑槽、6内凹式扶手、7把手、8半开式泳圈、81泳圈一、82泳圈二、9第一趴伏槽、10第二趴伏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科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科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525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