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内固定的新型防位移装置及新型防位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29950.0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38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3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鹏;肖建如;蔡小攀;王霆;龚海熠;胡斯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0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固定 新型 位移 装置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内固定的新型防位移装置,应用于椎体重建,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部,所述容纳槽沿所述主体的径向贯穿所述主体或所述容纳槽为U形槽;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下部,所述主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与钉棒系统的椎弓根螺钉尾或连接棒进行可拆卸连接;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分别与所述主体和所述容纳槽连接。还涉及一种用于内固定的新型防位移系统。其优点在于,防位移装置能够容纳并锁定限位线绳,并且可以与钉棒系统的椎弓根螺钉尾和/或连接棒进行连接,使得内固定更加牢固,植入的椎体不会出现位移、下沉等情况,提高了预后效率,避免再次手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脊柱缺损区域重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固定的新型防位移装置及新型防位移系统。
背景技术
在实际生活当中,因感染、创伤或肿瘤导致患者脊柱椎体骨质严重破坏,椎体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可出现脊髓严重受压,从而导致严重的下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针对此类患者的外科治疗,往往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椎体,并使用椎体假体(往往是钛网、人工椎体或目前新兴的3D打印人工椎体),对术中病变椎体切除后的脊柱缺损区域进行重建。
在椎体假体植入后,传统的椎体假体可能在远期使用中出现移位,例如患者术后恢复下地直立行走之后,由于重力、脊柱应力或外力作用,导致椎体假体向前方移位,即从椎体中后缘向椎体前缘移位,严重者可出现椎体假体完全向前方脱位。出现椎体假体的位移后,会造成脊柱稳定性下降,脊柱失稳,脊柱生理曲度改变,甚至再次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以致术前症状反复,严重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修复,增加了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治疗费用,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严重的情况往往发生于脊柱生理曲度变化较大的节段,例如腰4、腰5椎体切除后的钛网或人工椎体重建的患者。
因此,亟需一种在远期使用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椎体假体移位,使椎体假体牢固固定,减少二次手术概率的防位移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内固定的新型防位移装置及新型防位移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内固定的新型防位移装置,应用于椎体重建,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部,所述容纳槽沿所述主体的径向贯穿所述主体或所述容纳槽为U形槽;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下部,所述主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与钉棒系统的椎弓根螺钉尾或连接棒进行可拆卸连接;
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分别与所述主体和所述容纳槽连接。
优选地,所述锁定机构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呈“凹”形或“口”形。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的内侧表面设置有复数个凸起。
优选地,所述主体呈“凹”形或“回”形
优选地,所述锁定机构为螺钉。
优选地,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沿着所述连接机构的径向设置,所述限位机构的第一端穿过所述连接机构并与所述椎弓根螺钉尾或所述连接棒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为螺钉。
还提供一种用于内固定的新型防位移系统,包括:
防位移椎体假体:
限位线绳,所述限位线绳设置在所述防位移椎体假体的两侧,所述限位线绳与所述防位移椎体假体连接并形成“U”形结构;
防位移装置,所述防位移装置设置在所述防位移椎体假体的两侧上方,所述防位移装置与所述限位线绳一一对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299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