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连接片、电池以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11744.7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23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川;苏家磊;李文成;张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温春艳;王丽娜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耳 极柱 电池连接片 极耳连接部 电池 弯折 电池内部空间 本实用新型 减小 平行 电池领域 电池内部 焊接操作 占用空间 合并 焊接 占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片、电池以及车辆,所述电池连接片包括相连接的极柱连接部分和极耳连接部分,所述极柱连接部分和所述极耳连接部分相对弯折,所述极柱连接部分具有用于与电池的极柱连接的极柱连接部,所述极耳连接部分具有用于与所述电池的极耳连接的极耳连接部,所述极耳连接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电池的极耳平行贴合并能够弯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连接片通过将极柱连接部分和极耳连接部分设置为相对弯折,能够在便于焊接的同时减小焊接操作所占用的电池内部空间;通过将极耳连接部设置为与极耳平行贴合并能够弯折,能够减小极耳和极耳连接部在电池内部的占用空间,提高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提升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连接片、含有该电池连接片的电池以及含有该电池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各种类型的电池中,锂离子电池大致分为软包电池、方形硬壳电池以及圆柱电池三大类。目前,方形硬壳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与储能领域。作为高效的能量存储装置,提高容量和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而现实中提升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主要是通过提高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来实现。
现有的方形硬壳电池中,电芯大多是采用双侧出极耳(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从电芯的两侧伸出)或单侧出极耳(正极耳和负极耳均从电芯的顶面伸出)的方式,然后将极耳通过连接片与盖板相连。但是,当电芯为双侧出极耳时,位于电芯两侧的极耳会占用较大的电池内部空间,使得电池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低;当电芯为单侧出极耳时,由于极耳位于电芯和盖板之间,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连接片与极耳和盖板的焊接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因此会占用较大的电池内部空间,使得电池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提高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以提升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的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池连接片,以解决现有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池连接片,所述电池连接片包括相连接的极柱连接部分和极耳连接部分,所述极柱连接部分和所述极耳连接部分相对弯折,所述极柱连接部分具有用于与电池的极柱连接的极柱连接部,所述极耳连接部分具有用于与所述电池的极耳连接的极耳连接部,所述极耳连接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电池的极耳平行贴合并能够弯折。
进一步的,所述极柱连接部分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极柱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极柱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共面;
所述极耳连接部分包括第二主体部,所述极耳连接部从所述第二主体部垂直向外延伸,所述极耳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通过弯折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部上开设有减重口。
进一步的,所述极柱连接部分包括过流保护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极耳连接部分包括多个所述极耳连接部,多个所述极耳连接部间隔且平行设置;和/或
所述电池连接片由铝片或铜片一体成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连接片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连接片通过将极柱连接部分和极耳连接部分设置为相对弯折,能够在便于焊接的同时减小焊接操作所占用的电池内部空间;通过将极耳连接部设置为与极耳平行贴合并能够弯折,能够大大减小极耳和极耳连接部在电池内部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提升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以解决现有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117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模块连接结构
- 下一篇:二次电池极柱组件及其二次电池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