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烹饪器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822066523.2 | 申请日: | 2018-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632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新;石芸;吕华;李泽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27/08;A47J36/06;A47J36/00 |
| 代理公司: | 11336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明霞;陈名莉 |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发热元件 盖体 煲体 密封组件 烹饪空间 烹饪器具 红外线 锅口 含碳量 波长 内衬 内锅 本实用新型 热利用效率 盖体盖合 受热均匀 辐射 可开合 可拆 内盖 香气 激发 | ||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
煲体(110),所述煲体(110)中设置有内锅(130);
盖体(120),所述盖体(1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120)盖合在所述煲体(110)上时,所述盖体(120)与所述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盖体(120)包括内衬(121);
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设置在所述盖体(120)中,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以及
锅口密封组件(180),所述锅口密封组件(180)安装至所述内衬(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口密封组件(180)包括:
支撑件(181),所述支撑件(181)在所述内衬(121)的下方连接至所述内衬(121);以及
密封圈(182),所述密封圈(182)支撑于所述支撑件(18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182)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支撑件(18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81)设置有朝向下方凸出的安装柱(181A),所述密封圈(182)包括密封部(182A)和从所述密封部(182A)径向凸出的安装凸缘(182B),所述安装凸缘(182B)设置有安装孔(182C),所述安装柱(181A)插入所述安装孔(182C)中并且与所述安装孔(182C)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121)包括内衬本体(121C)和定位部(121B),所述定位部(121B)为环形,所述定位部(121B)从所述内衬本体(121C)向下凸出,所述支撑件(181)连接至所述内衬本体(121C),所述定位部(121B)和所述支撑件(181)分别位于所述密封部(182A)的径向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121B)设置有径向向外凸出的定位凸部(121D),所述定位凸部(121D)与所述密封部(182A)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121)设置有内衬通孔(121A),所述内衬通孔(121A)中设置有隔离透光件(123)和位于所述隔离透光件(123)上方的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述隔离透光件(123)由透光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透光件(123)与所述内衬(121)之间在所述内衬通孔(121A)处具有附加密封圈(18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20)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上方的隔热件(170),所述隔热件(170)安装在所述内衬通孔(121A)处并且覆盖所述内衬通孔(121A)。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20)进一步包括反射件(160),所述反射件(160)在所述隔热件(170)的下方安装至所述隔热件(17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在所述反射件(160)的下方安装至所述反射件(16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6652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