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群协同多组合式仿蜂巢无人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52587.7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82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晗;韩涛锋;冷智辉;倪金付;蒋盼盼;黄琪;岳定春;符围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39/02 | 分类号: | B64C39/02;B64C1/30;B64C25/04;G05D1/1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飞行器 蜂巢 本实用新型 多组合式 集群协同 结合方式 程序数字 电磁吸附 光学引导 组合类型 可执行 可重复 效费比 比对 卡槽 监视 侦察 跟踪 攻击 作战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群协同多组合式仿蜂巢无人飞行器,包括多种、多架单体无人飞行器,所述多架单体无人飞行器之间采用一种或多种结合方式进行组合,所述结合方式包括光学引导对接、程序数字比对对接、卡槽对接和强电磁吸附对接。本实用新型组合类型多样,具备数量大、平台多、廉价、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作战效费比高,可执行如侦察、监视、跟踪、电子战、攻击等等一系列任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群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集群协同多组合式仿蜂巢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伴随航空技术的发展,多数国家已建立大纵深、多层次、火力集中的强大攻防体系,未来战争要突破敌军强大的防空系统/防空火力是对己方作战装备的巨大挑战。多功能战机虽然造价高,维修及飞行员培训费用昂贵,但在强大火力条件下生存力较差。甚至可以说,任何单一作战平台都难以适应未来广域、复杂、多变的对抗环境,都可能被一次直接命中或摧毁。
集群组合式无人系统是以无人作战系统为主体,凭借数量优势,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产生更强大能力进行协同战斗的新式装备,它可承受多次命中,能够提高对敌优势装备进攻战斗的胜率。
目前,多数国家及研究机构仍将精力和资本聚集在多功能战机的研发方面,对于集群组合式无人系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关于组合式仿蜂巢状飞行器的研究,鲜有披露。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群协同多组合式仿蜂巢无人飞行器,能够适应未来广域、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同时能突破敌军强大的防空系统/防空火力。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群协同多组合式仿蜂巢无人飞行器,包括多种、多架单体无人飞行器,所述多架单体无人飞行器之间采用一种或多种结合方式进行组合,所述结合方式包括光学引导对接、程序数字比对对接、卡槽对接和强电磁吸附对接。为增加航程并节省燃油,在飞行初期,多架单体无人飞行器模块化组合在一起,以一整体的形式飞向任务地区,满足飞机的高空长航时巡航要求。
所述单体无人飞行器采用折叠式机翼或伸缩式机翼,其设计综合考虑了可操纵性和低可探测性。所述折叠式机翼可以向机身上方进行多角度折叠,角度β为0°~120°,所述伸缩式机翼伸出时具有5°~30°的下反角α,多架飞行器组合时机翼可沿水平方向收缩进机体中。通过这两种模式的机翼,飞行器在飞行中能够动态调整飞机的翼展、上反角或下反角,从而改变飞机的气动特性,提高飞机俯仰稳定性和飞机操纵性;伸缩或折叠机翼,提高了飞机的便携性,方便地面维护,减少存放空间。
所述单体无人飞行器具有上置进气道或下置进气道。即发动机进气口、排气口位于机身上方或机身下方。弯曲进气道和排气口采用隐身设计,减少了热辐射量。因为进气道如果没有足够的弯曲,发动机正面在雷达照射下将一览无余;S形弯曲进气道隐身性非常优越,它可加剧进气道的弯曲程度,使发动机正面不至于直接暴露在入射的雷达照射之下,再加上进气道壁面上涂覆雷达吸波材料,入射的雷达波只有在多次反射之后,才能达到发动机正面,在发射的回程上再经过多次反射,才能回到大气中。这样每次在壁面上发射一次都吸收掉一点,最后的有效回波将被大大削弱,达到隐身的目的。另外,进气道和尾喷口可通过采用低反射材料(如非金属的复合材料)或者雷达吸波材料,都能有效降低雷达反射强度。
上置进气道布局,有利于遮挡地面雷达站的雷达波;下置进气道布局,因飞行器机头略微下垂,可有效利用机身对进气道进行遮挡,降低飞机正前方以及上方的RCS(雷达的反射截面积),减少被敌方战斗机、高空侦察机以及预警机发现的概率。在突防前后,该组合式飞行器可灵活关闭部分单体无人飞行器提高整体的生存率。
所述单体无人飞行器体积小,曲面外形扁薄、平滑而流畅(具有超扁平外形),全翼身融合,采用无尾飞翼式布局,传统意义上的机身、机翼和尾翼变得模糊。单体无人飞行器的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飞行时均收入机腹中。
所述单体无人飞行器的控制板接合部和起落架舱门处在几条平行线上,大大降低了雷达反射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525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备电磁投放装置的无人机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