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NFC技术和机器视觉相结合的轨道检测定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51863.8 | 申请日: | 2018-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57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顾家泉;苏圣超;李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H04W4/8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宏泰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区间 轨道 本实用新型 轨道检查车 定位系统 轨道检测 机器视觉 信标模块 信标 芯片 枕木 存储位置信息 远程数据管理 采集传感器 运营和管理 读取处理 轨道检查 轨道扣件 无线读取 内轨道 等距 行驶 通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NFC技术和机器视觉相结合的轨道检测定位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定位区间内的轨道信标模块、行驶在轨道定位区间内轨道上的轨道检查车以及与轨道检查车通信的远程数据管理中心,所述的轨道信标模块包括多个按定位区间设定等距间距布设在轨道中间的枕木或轨道扣件上的NFC信标芯片,所述的轨道检查车上设有用以无线读取NFC信标芯片内存储位置信息的NFC采集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读取处理效率、节省运营和管理成本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检测定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NFC技术和机器视觉相结合的轨道检测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铁路线路设备是铁路运输业的基础设备,由于它常年裸露在大自然中,经受着风雨冻融和列车荷载的作用,轨道几何尺寸不断变化,路基及道床不断产生变形,钢轨、联结零件及轨枕不断磨损,而使线路设备技术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掌握线路设备的变化规律,及时检测线路状态,加强线路检测管理成为确保线路质量、保证运输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轨道检查车是检查轨道线路、评价轨道质量、指导维修作业和保障运输安全的重要工具,主要通过以动态检查为主静态检查为辅的检测方式,对轨道的几何状态和不平顺状况进行检测。在轨道检测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获取轨道检查车在工作过程中的精确位置来对相关的铁路轨道线路的状态进行检测与评价,在相应的轨道检查车定位技术领域多使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车载列车定位技术、信标定位技术等方式进行轨道检查车的定位工作。
然而在现有技术范畴内,上述的技术方法都存在其局限性:GPS技术在一些特定地理因素或气候因素(如地下、隧道或高海拔地区等)的区域内无法对轨道检查车进行定位;利用车载列车定位技术在进行实际的轨道线路检测和故障判断的过程中,由于轨道检查车的实际行驶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对较小,所以通过车载列车定位技术测得的轨道检查车位移数据会产生较大误差,从而无法获取精确的定位信息;信标定位技术具有生产和维护成本高、信息采集成功率有限等缺点,往往不能在全段轨道上进行连续部署安装,这就导致了轨道检查车在非信标定位位置时无法获取其绝对位置信息,无法实现轨道检查车的精准定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NFC技术和机器视觉相结合的轨道检测定位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NFC技术和机器视觉相结合的轨道检测定位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定位区间内的轨道信标模块、行驶在轨道定位区间内轨道上的轨道检查车以及与轨道检查车通信的远程数据管理中心,所述的轨道信标模块包括多个按定位区间设定等距间距布设在轨道中间的枕木或轨道扣件上的NFC信标芯片,所述的轨道检查车上设有用以无线读取NFC信标芯片内存储位置信息的NFC采集传感器。
所述的轨道检查车还包括车底以及分别设置在车底上的高速摄像设备和车载计算机,所述的车载计算机分别与高速摄像设备和NFC采集传感器连接,并通过通信模块与远程数据管理中心通信。
所述的高速摄像设备依次连接架、转向盘和支撑架固定在车底的中部前方,所述的连接架一端与高速摄像设备铰接,另一端通过转向盘与支撑架上端铰接,所述的支撑架下端固定在车底上。
所述的高速摄像设备伸出车底前沿,其镜头与枕木或轨道扣件相对。
所述的通信模块为4G通信模块或DSRC通信模块。
所述的车底的中部前方还设有用以照亮枕木或轨道扣件的照明灯。
所述的高速摄像设备为工业CCD相机。
所述的NFC采集传感器设置在车底中央的方形凹槽内,且凹槽四周设有电磁屏蔽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518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指纹识别装置和终端设备
- 下一篇:光发射模组、3D识别装置及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