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024226.1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33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昀地;周洪锐;魏华英;李轩;张粲;刘钟泉;马佳奇;王俊水;肖福磊;杨成志;李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嵌套 加样 微流控芯片 聚集池 上盖 底座 嵌套装置 可组合 流控 检测 芯片 本实用新型 快速测定 免疫交叉 外界相通 液体分流 用户终端 组装方式 加样孔 灵活的 上表面 侧壁 固设 连通 贯通 便利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包括底座和固设于底座上的上盖,底座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嵌套通道,嵌套通道的上部与外界相通,上盖的上表面设有一加样凹槽,上盖开设有若干贯通上盖的聚集池,聚集池位于加样凹槽的外侧且微流控芯片的加样端插入嵌套通道后,聚集池位于微流控芯片的加样孔的正上方,加样凹槽与聚集池之间连通有液体分流通道。通过将微流控芯片的加样端嵌套于该装置中,一次加样便能快速测定多种指标,而且还实现了同时检测存在免疫交叉干扰的多种成分的含量,此外,该装置以其灵活的组装方式,可以根据医院的不同需求嵌套检测不同指标的微流控芯片,进行不同检测指标的组合,为用户终端提供便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免疫快速检测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具有将常规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功能。利用可控流体在微通道中流动,从而实现生物和化学领域中的检测。近年来以其明显的优势在医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为即时、现场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提供了新的广阔前景。
微流控免疫荧光技术是结合免疫学反应原理与微流控芯片结合的一项用于体外快速诊断试剂的新型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反应速度快。
目前用于医学快速检测领域的微流控免疫快速检测芯片大多为单一检测通道。我公司采用的单通道微流控芯片见申请号为CN201110132696.X的中国专利,其目前存在缺点为:无法检测存在免疫交叉干扰的多种目标成分的含量,且单通道对于试剂开发组合不够灵活,如开发多通道微流控芯片,则由于微流控芯片内部高精密度固有需求,会增大重新研发设计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了企业技术开发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通过将微流控芯片的加样端嵌套于该装置中,一次加样便能快速测定多种指标,不仅可以解决多个指标多次加样的繁琐复杂的工作,节省人力及时间的成本,而且以其灵活的组装方式,可以根据医院的不同需求嵌套检测不同指标的微流控芯片,灵活地进行不同检测指标的组合,为用户终端提供便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包括底座和固设于底座上的上盖,底座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嵌套通道,嵌套通道的上部与外界相通,上盖的上表面设有一加样凹槽,上盖开设有若干贯通上盖的聚集池,聚集池位于加样凹槽的外侧且微流控芯片的加样端插入嵌套通道后,聚集池位于微流控芯片的加样孔的正上方,加样凹槽与聚集池之间连通有液体分流通道。
进一步的,加样凹槽和液体分流通道之间设有样本缓冲区,样本缓冲区包括缓冲凹槽,缓冲凹槽内设有数个用于减缓样本溶液的流动速度的障碍凸起,障碍凸起呈圆柱状,加样凹槽、缓冲凹槽、液体分流通道依次连通。
进一步的,底座的横截面呈长方形,嵌套通道共有两个,两个嵌套通道并排开设于底座的长边所在侧壁上,聚集池共有两个,两个聚集池到加样凹槽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底座的横截面呈正三角形,嵌套通道的个数为三个,三个嵌套通道分别位于底座的三个侧壁上,聚集池和液体分流通道周向均布于加样凹槽的外侧。
进一步的,底座的横截面呈正方形,嵌套通道的个数为四个,四个嵌套通道分别位于底座的四个侧壁上,聚集池和液体分流通道周向均布于加样凹槽的外侧。
进一步的,底座的横截面呈正五边形,嵌套通道的个数为五个,五个嵌套通道分别位于底座的五个侧壁上,聚集池和液体分流通道周向均布于加样凹槽的外侧。
进一步的,嵌套通道的底部平行间隔设有两条长条形凸起的弹性条,弹性条的材质为橡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0242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