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882317.2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78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斌;徐剑乔;符珍;姚鹏;邢剑;漆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015 | 分类号: | F16L3/015;B61K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水软管 支撑节 列车 支撑装置 限位件 支撑装置结构 轴向自由移动 本实用新型 管道弯曲 铰链组件 路径移动 水头损失 限位固定 依次连接 有效减少 铰接 绕管 限位 预设 机器人 转动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支撑节,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节之间通过铰链组件铰接,各所述支撑节上设有能对上水软管限位且使上水软管沿其轴向自由移动的限位件。该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结构简单,通过支撑节和限位件对上水软管进行限位固定,使得上水软管不会发生绕管现象,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路径移动,不会影响上水机器人及列车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各支撑节间的转动弯曲,可使得上水软管在管道弯曲部位形成较大的弯曲半径,从而有效减少上水过程中的水头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列车上水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旅客列车上水栓包括传统上水栓和自动回卷型上水栓,前者完全依靠人工,即上水工人将上水栓插入列车上水口,打开上水阀门开始上水,待列车水箱溢水后再关闭上水阀,取下上水软管;而平时上水软管散落在股道间,不仅影响美观,同时也对行车构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自动回卷型上水栓相对于传统上水栓可以实现上水完成后上水软管自动回卷,但这种上水栓在上水时仍然需要人工将上水软管拉出上水栓,插入列车上水口,并且由于该种自动回卷型上水栓内部机械结构较为复杂,在上水软管回卷过程中可能出现“卡管”现象,导致上水软管无法正常回卷。
随着计算机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铁路旅客列车上水领域,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全自动上水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急需研发出一种与上水机器人配套的上水软管支撑装置,能让上水软管以特定的形状随上水机器人前后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上水机器人配套的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使上水软管能以特定的形状随上水机器人前后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支撑节,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节之间通过铰链组件铰接,各所述支撑节上设有能对上水软管限位且使上水软管沿其轴向自由移动的限位件。
进一步的,所述铰链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连接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并使其相对转动的转轴;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分别固定在相邻两个所述支撑节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相对侧为相互配合的锯齿结构,且所述转轴贯穿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的锯齿。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两端设有限制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之间相对转动角度的限位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设置在支撑节内部且沿支撑节轴线贯穿支撑节的孔洞,所述孔洞与所述上水软管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设置在支撑节外侧壁上的管箍,所述管箍与所述上水软管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节为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管箍与铰链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节轴线的同侧。
进一步的,上述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起始端支撑节的不锈钢凹槽,以及连接末端支撑节并带动支撑节运动的上水机器人;所述不锈钢凹槽平行铺设在所述上水机器人的行走轴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结构简单,通过支撑节和限位件对上水软管进行限位固定,使得上水软管不会发生绕管现象,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路径移动,不会影响上水机器人及列车的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各支撑节间的转动弯曲,可使得上水软管在管道弯曲部位形成较大的弯曲半径,从而有效减少上水过程中的水头损失。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水软管在支撑节内部时列车上水软管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8823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